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意义]针对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存在的问题,提出融合引文分析与Altmetrics改进z指数得到znew指数方法,以提高对学者影响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法/过程]文章融合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下载量和期刊影响因子指标,考虑作者贡献度,构建学术论文综合学术影响力综合指标(AC),以替代z指数评价的基本单元——被引频次(C)单一指标,改进得到znew指数。以图书情报学领域2016—2020年的发文为数据来源,统计获得发文量排名前50位的学者,分别计算他们的znew指数、z指数、p指数、h指数、总发文量N、加权综合学术影响力(AC)、篇均影响力(AC/N)、体现论文影响力分布的一致性指标μ,并实证分析了znew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效果。[结果/结论]znew指数在继承z指数优势的基础上,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可较公平和客观地对学者的影响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针对多种学者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结论非一致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考虑共识度的学者学术影响力组合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首先,定义本年度总被引次数、上年度总被引次数和前年度总被引次数的概念,结合H指数和总被引次数构建一套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TOPSIS方法、VIKOR方法、Heronian算子、DEMATEL方法和幂算子对学者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计算5种不同的学者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结果;最后,设计考虑共识度的信息融合方法,计算学者学术影响力组合评价结果。[结果/结论]选取26位国际模糊决策领域专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发挥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点和弥补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缺点,可以避免人为选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得最终的组合评价结果相对更为可靠,因此能够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为充分利用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实现对学者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过程]针对h指数存在的忽略高被引论文、只考虑h核内论文未考虑h核外论文、忽略合著者对科研成果贡献的差异以及存在精确注水等问题,提出综合考虑学者学术影响力和学者活跃度的hμ指数。该指数用基尼系数和篇均被引量处理h核内外学术论文被引量以度量学者学术影响力;在学者活跃度部分,基于布拉德福分区理论实现学者的分级评定,并通过学者既定时间窗内的学者发文量与同区学者平均发文量之比实现学者活跃度度量。[结果/结论]抽取情报学领域相关学者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张玲玲  蔺梅芳 《现代情报》2019,39(1):169-177
本次研究在P指数基础上,提出了时间——引文分布下学者学术评价Py指数。具体而言,基于文献引文分布,结合文献被引频次阈值、文献被引半衰期阈值,构建时间——引文分布下的论文分区,即普通论文、潜力论文、热门论文、经典论文。根据4种分区论文影响力差异性,按照普通论文、潜力论文、热门论文、经典论文影响力递增原则,设计论文被引频次递增权值,提出Py公式。以CNKI平台2000-2017年图情领域核心论文被引频次前100位作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讨论Py指数表现。结果表明:Py指数能从论文本身的价值与影响去反映学者的学术成就,凸显优质论文相比普通论文所带来的更强的学术肯定意义;Py指数区分度、灵敏度、公平公正性、有效性与科学性方面较H指数、P指数表现更佳。  相似文献   

5.
魏明坤 《现代情报》2021,41(1):152-157
[目的/意义] 学者是学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学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对学者学术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也是每位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变化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测度方法,以中国引文数据库(CCD)为统计工具,利用SIF测度模型对2019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学术影响力演变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SIF测度模型弥补了h指数在评价学者影响力的不足,对学者学术影响力演变测度具有适用性,揭示学者学术生涯的学术影响力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学术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产出形式,结合现有研究基础,从多维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的有益探索。[方法/过程]文章从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维度,选取图书被引、图书馆藏、学者影响力、书评、微信微博数据、网上书城评论等指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图书进行实证分析,利用CNKI、读秀、WorldCat、微信、当当网、豆瓣等平台获取传统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数据,运用CRITIC赋权法、TOPSIS综合评价法对269本图书进行影响力评价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提出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未来应该加大图书在不同渠道的宣传力度,加速相关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交叉学科内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是科学计量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对探究跨学科知识融合趋势及科研人员影响力的测度与评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影响力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着论文引用的载体单一化、传播单向化,并且没有考虑学者领域交叉程度等问题。[方法/过程]通过提取学者自身的领域信息特征,把影响力双向传播引入论文引用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融合论文引用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的交叉领域学术影响力识别方法(IPCSI),该方法首先通过量化t时刻节点文献的学科交叉度,构建学者—论文交叉度矩阵,在此基础上将引证文献对节点文献的引用传播作为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引文因子向量,利用图上排序算法实现学术影响力的后向引文传播。其次,从学者间合著领域相关性视角,通过增加以学者自身为传播载体的学者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学者因子向量,模拟该时刻下学术影响力的前向信息传播。最后,通过同时建模论文引文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客观再现学术影响力的前序与后序传播过程,并采用调和计量方法分配学术贡献度,最终完成学者影响力双向传播的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IPCSI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揭示不同年龄的参考文献对促进知识创新的作用规律。[方法/过程]以物理学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为例,计算每篇论文在D算法、Rela_DZ算法和DZ算法3种算法下的颠覆性指数,综合运用统计描述和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从参考文献年龄的跨度和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科研论文颠覆性与参考文献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参考文献年龄跨度和多样性都对科研论文的3种颠覆性指数有负向影响,但是所有回归分析的结果中3个模型的拟合R2都偏低,但结论一致,即参考文献年龄对科研论文颠覆性指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操纵参考文献年龄的非科学引用并不会影响颠覆性指数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考虑载文量影响的h指数优化研究——hq2指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红健 《现代情报》2009,29(2):114-121
[目的/意义] 针对h指数受载文量影响大、区分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hq2指数,其原理是用h指数除以开平方后的载文量。[方法/过程] 基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库,以46种综合社科期刊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hq2指数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其次对hq2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最后采用回归分析分别分析h指数、影响因子与hq2指数的拟合优度。[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hq2指数相比于h指数能够降低载文量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对于h指数相同的期刊也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同时hq2指数与h指数、影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期刊评价指标;hq2指数具有识别优秀期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旨在为学者影响力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阐述Ypc_EM类指数和EMM类指数的原理,利用现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及公式进行整合,构造出新的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并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CI引用TOP70研究人员为研究对象,对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的区分性、稳定性和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的区分能力强于Ypc_EM指数和Ypc_EM′指数,且名次变化明显;Ypc_EM指数、Ypc_EM′指数、Ypc_EMM指数、Ypc_EMM′指数四者与h指数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改进后的Ypc_EMM指数和Ypc_EMM′指数对学者影响力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11.
学者影响力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平,甄别综合影响力优异的学者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构建基因编辑领域学者的学术文献影响力、学术合作影响力、学术引用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网络社区影响力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类指标对各维度影响力的作用程度,结果发现学术迹、合作引用强度、引文网络PageRank值、Altmetrics-h指数均在各层面影响力有更高的贡献作用,Researchgate类指标在揭示网络社区影响力中作用相当。利用天际线算法对基因编辑领域学者进行综合影响力评价实证,发现涵盖Researchgate指标的评价体系可帮助遴选更多学术水平优秀的学者,结果与领域研究的实际推动者较为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Researchgate类指标作为补充性指标进行学术评价的有用性。以上结论均可为科技评价理论拓展和应用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学科布局的重要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人才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主要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已在高层次学术人才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综述目前学术迹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从学术迹的概述、学术迹的相关指标、学术迹的应用与学术迹的缺陷及改进这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学术迹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术主、客体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结果/结论]学术迹这一指标存在忽略论文合作现象、时效性差、评价不全面的缺陷,今后应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高志  张志强 《现代情报》2017,37(5):66-71
[目的/意义] 研究如何动态地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时序曲线的意义。[方法/过程] 用基于每n年和基于逐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对76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基于每n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下基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和类h指数的特点。[结果/结论] 得出了恰当的个人学术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方式和分析指标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论文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指标,研究Faculty Opinions中不同学科的同行评议指标、评价星级、评价标签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发掘其中隐含的关联.[方法]以Faculty Opinions指标为基础,分别获取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指标,分别运用非参数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秩和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学术关系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这种资本能真实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声望及影响力,为测度科研机构学术网络社会资本丰富程度,本文提出了新的学科评价指标——SCAN指数。[方法/过程]从ESI数据库采集材料学高水平论文的被引数据,利用SCAN指数分析国内材料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排名情况,发现与QS排名吻合度较高,且这种排名结果在两次ESI数据对比试验中具有稳定性,从而印证了SCAN指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结论]SCAN指数能较为合理地反映评价对象在学术网络中的相对地位,可用于评估科研机构的学科实力并预测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旨在给出一种基于结构权力(简称SP)的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方法/过程]以情报学领域的作者评价为例,根据作者发文量选定样本作者,以文献耦合为基础构建作者关系网络,计算作者的SP指数获得其排名,并与作者在耦合网络中的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进行对比.[结果/结论]SP指数综合了SNA方法中度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中南大学以黄伯云院士为学术指导,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勇为学术带头人的“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这是我校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第一个入选国家创新群体的团队,也是我校获资助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18年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资助技术创新类课题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已走过了18个年头。在这18年间,我国的技术创新研究从学者关注到全社会重视,已发展成为涉及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学术领域。在该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学术资助基金,在资助技术创新学术研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所资助的技术创新类研究项目代表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最高水平。本系统概括分析了1989年到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D0个技术创新类研究课题,就这些研究的领域分布,各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所研究问题的时间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希望本文对关注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人群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18年述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资助技术创新类课题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已走过了18个年头。在这18年间,我国的技术创新研究从学者关注到全社会重视,已发展成为涉及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学术领域。在该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学术资助基金,在资助技术创新学术研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所资助的技术创新类研究项目代表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最高水平。本系统概括分析了1989年到2D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00个技术创新类研究课题,就这些研究的领域分布,各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所研究问题的时间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希望本文对关注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人群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