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族民歌体裁丰富,民歌中的衬词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它与民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令人称绝。文章介绍了汉族民歌衬词的分类及其在民歌中的不同作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汉族民歌中衬词的状态以及对其性质的分析。而对民歌中衬词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孕育下,泉州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民歌。泉州民歌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特色,并在与闽南戏曲音乐及泉州南音相互交融中形成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成为当代闽南语音乐创作和地方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文章以泉州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民歌的体裁、音乐特点等角度对其地方区域特点及音乐风格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自然资源丰富,有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温克以及鄂伦春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无论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还是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音乐与该音乐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民歌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浓郁而显著的地方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笔者就汉族民歌在内蒙古的地方性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梳理,以期这一结论可以为热衷于内蒙古汉族民歌研究的同仁,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民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了广大中小学音乐课堂,让校园的学子感受到了一股淳朴的乡野之风,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也给民歌的发展带来契机。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富有特殊乡土特色的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关于嘉善田歌田歌是一种插秧、拔秧、除草、车水、翻地时传唱的一种即兴编唱的民歌体裁。流传于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耕地区,是汉族民歌的一个特殊种类。何谓特殊呢?汉族民歌的体裁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劳动号子即"伴随劳动  相似文献   

6.
课题:汉族民歌赏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嫱乐与民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听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学会辨别民歌的体裁,感受民歌的风味。  相似文献   

7.
<正>一、案例背景2015年10月我参加了市优质课在本区的选拔,当时没有规定哪一年级,哪一课,发挥的空间很大,我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泥土的歌》(一)进行设计。本课是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先从我国汉族民歌入手,了解汉族民歌中的三大主要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这三类体裁对于我们生活在城镇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中国汉族民歌,怎样让他们喜欢这些民歌,以及怎样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清晰分辨汉族民歌的  相似文献   

8.
二人台是在山西河曲叙事民歌(山曲儿)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小剧种。它以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醉人的泥土芳香,深受晋、冀、陕、蒙乃至全国或外国人的喜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宝之一。本文就二人台乐器的改革和二人台乐队的编配谈谈自己的设想,请各位有志于二人台音乐事业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9.
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一世纪伊始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民歌是非物质遗产中最重要部分,作为汉族民间音乐中的安徽当涂民歌以其历史悠久、体裁多样、地方特色鲜明,蕴涵着丰富的音乐和文化思想资源,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根据当下当涂民歌存在特点,将其划分为活态民歌、文本民歌、数字民歌三种存在方式,并论述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歌是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应。汉族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分析了山歌、号子、小调三种汉族民歌的种类特征,以点到面地概括了这三种体裁的民歌,从而分析了汉族民歌的演唱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会宁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其形成、演变与会宁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宁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会宁人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而最直接地造就了会宁体裁独特、风格鲜明、旋律激昂的民歌形态。当地地理环境对会宁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有着最基本、最强烈、最稳定、最久远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地理环境的视角,探究会宁民歌风格、歌种、体裁、题材、情感等诸因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湘婷 《生活教育》2014,(10):80-81
怎样上好汉族民歌鉴赏课,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并在音乐鉴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要通过欣赏汉族民歌,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13.
多姿多彩的本土音乐是学校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地方教育办出特的优势所在。在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本文就黑龙江的本土音乐-东北汉族民歌在省会城市哈尔滨的中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考量。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蒙古族民歌与不同音乐体裁和创作方式的逐步结合,孕育、产生了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具有蒙古音乐风格的器乐曲。蒙古族民歌的器乐化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普遍的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当今中西音乐的多种创作技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辨析了乐府与歌诗、歌行、词曲、民歌、音乐文学几个概念的关系,指出:乐府成为诗名以后,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含义依然保留下来,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一定与朝廷音乐机构有关;歌诗泛指一切有音乐舞蹈表演的诗歌,只有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的歌诗才能称之为乐府;歌行出自乐府但又不等同于乐府,带有音乐性质,但又偏重体裁而言,具有乐府体裁的特点,但又七言非乐府长歌;区分乐府和词主要看句式如何,若是齐言,属于乐府诗,若是长短句,属于曲子词;有些乐府来自民歌,但乐府作为宫廷乐章,不宜再称作民歌,只有少数杂歌谣辞例外;乐府虽与音乐有关,却与音乐文学不相等同,具有音乐形态的乐府属于音乐文学,已经失去音乐形态的拟古乐府和准备获得音乐形态的新题乐府不能视为音乐文学。  相似文献   

1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损毁、流失、传承与传播的角度出发,调查和研究了昭通汉族民歌的艺术类型和体裁,昭通山歌、小调、风俗性歌曲和劳动号子等民歌及其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河北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民间音乐是我国多种地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我国地域广阔,也影响着河北民歌体裁的多种多样。以下是笔者对河北民歌的形成、发展、及其旋律形成做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不同地区音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生态。南海“水上民歌”作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其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袁玥、揭俐和蔡际洲联合编著的《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中国民歌地理分布》)一书,通过对海洋音乐文化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南海地区地理环境特色与当地民歌形成之间的具体关系;通过对海洋地区民歌的题材内容、音乐特征和演唱方式进行全面解析,指出其民歌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源于生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不同区域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宗教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与音乐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对比各地民歌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南北方气候和地形等有很大差异,这也导致南北方人的性格各有特点。人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差异影响着地域音乐文化特点的形成。各地的民歌产生于日常生产与生活,人们将自身的情感,用口语化的文字,加上简单的曲调表达出来,而文字和曲调受到当地语言特点影响,因此不同地方的民歌听起来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20.
赣中地区南昌民歌具有典型平原地区的田园风格,音乐舒展开阔,婉转悠长。在这里流行的各类体裁的民歌中,号子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喜爱。文章以南昌号子音乐为研究对象,对其节奏、音乐材料、音调、音阶、调式、曲式结构特征及演唱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