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思政育人模式中落实集成创新理念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存在师资队伍质量不高、集成成效未充分发挥、集成创新不足、课上课下思政育人相割裂、教材有待优化等问题。根据此类问题,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育人质量;构建完善评价机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建设集成模式,提升育人实效性;加速集成创新,强化综合素质;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形成良好氛围;研究教材,锁定专题。以此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
混合式教学可在创新课程思政实践形式的过程中,全面推进协同育人,在带动课程思政契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为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育人元素挖掘、混合式教学实践环节不健全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应优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以此引领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践。同时,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在丰富混合式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上完善教学环节,在多元协同中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以混合式教学带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全员育人意识不强、全程育人力度不大、全方位育人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应通过采取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主体、建设全程衔接的教育链条、打造全方位协同的教育内容等创新措施,不断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关欣 《成才之路》2023,(18):25-28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目标相同、价值取向一致、思政资源互补,为两者协同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的基础。当前,两者协同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课与通识课并未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充分发挥两者协同建设的价值,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打造协同育人队伍,激活主力军;强化课程协同建设,筑牢支点;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协同建设工作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每门课程的育人理念.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以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接受度不高,高校武术课程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的纵深不够,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应当更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武术课程的协同育人意识,健全高校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既是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孤军奋战”问题解决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身心并修”个体之人与“德才兼备”社会之人的战略举措。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力军”羸弱、“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战场”分裂以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渠道”阻滞等多重问题,严重消解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以实然问题为逻辑起点,以圈层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三师聚力主体圈”“三元融合课程圈”以及“三轮驱动课堂圈”,探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不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校应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交流机制和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让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协同发挥作用,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旨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以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旅游》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元素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渗透是提升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方式。高校立足“三全育人”格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就业指导课程赋能,全力打通“双创”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基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方式,明确价值理念,提升课程站位,增强教育实效。深刻把握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向,遵循育人规律,完善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强化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融合就业育人。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基于二者的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课程的全方位育人效果,使协同育人效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为切入点,探究了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和实施情况,力求通过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能的提升,保障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全育人"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育人主体在协同育人上缺乏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联动和衔接以及育人的渠道和载体缺乏联动和配合等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构建'大思政'育人主体合力;整合思政教育内容协同育人;优化思政教育的渠道载体,提升育人实效"等措施.研究结...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构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从学理视角看,二者在本质上都隶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体现为或隐或显的两个方面。从教育伦理看,二者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注与尊重,构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从内在逻辑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育人宗旨契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协同的思政资源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协同的互动逻辑存在关联,表现为统领与递进。未来,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教育主体“思政育人”的过硬本领,建章立制,构筑二者协同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核心与基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在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有更为明显的多元化优势和丰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确保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且对学生德育、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优化落实制度、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构建交流配合机制、丰富实践内涵等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涵育路径,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武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逻辑、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现实需要、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但也存在诸多困境。有鉴于此,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以建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师资队伍以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挖掘思政元素以优化体育课程思政逻辑体系、优化教学方式以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益、完善评价体系以激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以便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路径。基于信息化背景和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建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从课程思政体系结合、教育理念建构、育人目标、教育特征等领域,对其育人机制进行基本解读,并分析目前机制构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如改革推动缓慢、协同效应不足、价值观分歧、内部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根据突出的工作问题,提出思政协同教育平台搭建、思政教学与生活管理的协同育人、健全思政教育考核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程世全 《科教导刊》2024,(10):133-135
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专业拓展的实践平台,更是深化协同育人的重要场域。然而,当前社团协同育人工作还面临部分高校对社团协同育人不重视、社团自身协同育人意识有待提升、社团协同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部分学生社团欠缺专业教师指导的问题。对此,高校必须采取促进社团协同育人、提升协同育人意识,全面落实社团育人、优化社团管理体系,推动社团协同发展、强化社团队伍建设,凝聚社团育人力量等多种方式来完善社团管理。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我国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是全方位育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协同作用的价值效应共同指导下,使体美劳教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基于此,提出了落实体育课程思政、深化"三教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的育人路径,解决了目前高职体育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育人功能不强、育人手段不足和育人成效不高等问题,为体美劳协同发展,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育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徐晔 《教书育人》2023,(6):77-79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产物。要培养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维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必须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升思政工作效能,构筑育人大格局。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课程与思政教育功能脱节、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培训不足等现状,为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坚持政治性、同向性、求实性原则,以制度协同为基础、以课程协同为抓手、以队伍协同为保障;加强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创设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构筑中西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最终形成育人合力的三维路径,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追梦人”,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钟飞燕 《教育与职业》2023,(20):105-111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然而,受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育人场域“重术轻道”、育人渠道衔接不畅、育人方式融合不深、育人路径实施不力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建议基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师师互动、术道同行、德技并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方式,构建强师育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五育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打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促进各育人环节和育人要素有机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育人,二者在育人途径上有一致性、课程内容上有互补性。思政类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