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经历了1949年以前国家统治下的“县政绅治”、1949年之后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和1978年以来国家治理下的“乡政村治”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从传统的政治统治转向政治管理最终过渡到现代的公共治理过程,内涵着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变革中,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又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侧重政府主导作用下的“多元共治”,推动政府与农民的现代转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助政策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9-1977年)、初步发展阶段(1978-2002年)、全面化阶段(2003-2012年)、精准化阶段(2013年至今)。分析乡村教师补助政策的政策文本,发现其是在曩昔政策的基础上小幅度逐步调整的结果。基于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决策模型,我国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具备现实性、稳定性与连续性三大特征。我国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可借鉴渐进主义模型中的三原则,从考察曩昔乡村教师补助政策的有效性、精准推进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前沿化以及聚焦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发展现代化三方面调整政策内容,为乡村教师的物质保障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主体协同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不足等问题。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自治能力,加强法治建设,优化基础公共服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治理队伍。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决定,乡村治理具体到社区层面,自然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全体成员、价值追求与乡村治理相契合、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可见社区教育与乡村治理有着内在契合性。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三大困境:主体缺位、组织弱化、文化缺失,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推进组织健康发展以及挖掘乡村治理文化的教育价值等途径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然而,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力量相对薄弱、创新性有待加强等不足。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以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合力;以自我革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增强乡村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创新。这些都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建必须摆在首位.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保障.厘清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党组织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乡村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后,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县M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对普通乡村党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普通乡村党组织的完善路径,希望有助于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乡村社会并取得全国政权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社会的实践,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征: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动员手段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社会的重要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中的乡村治理工作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这些相关治理制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确立、完善和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制度。同时,在这7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未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治理环境发生了变迁,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村规民约和道德礼俗对村民的规约作用式微,这既是挑战(乡村社会稳定性的降低),又是治理环境改造和重塑,治理模式摸索与创新的机遇。提出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村、强化女性家庭观教育、重塑社会主义新型家庭文化、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重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而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国家控制的内部治理探索期(1949-1977年)、初步自主的内部管理建设期(1978-1997年)、法人治理的依法治校完善期(1998-2012年)、多元治理的多元共治建设期(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政治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与环境、文化观念与认知、行动者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关键节点与路径依赖塑造了断续相接的制度变迁历程,制度变迁呈现出从国家控制到多元共治的演进逻辑。未来,应把握当前制度发展阶段特点,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有序运转来构建大学善治格局,与外部治理制度协调推动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育精准治理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受国家治理逻辑历史演变的影响,乡村教育治理的地位获得从“边缘冷落”到“中心认同”的凸显;乡村教育治理的思路迎来从“无的放矢”到“循证下药”的转变。通过将数字下乡作为技术支撑、靶向识别作为核心枢轴、在地链接作为价值承诺,阐释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完整内涵。在此基础上,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作用逻辑表现为弥合城市主义的治理理念与乡村教育自身需求的断层;避免行政发包的治理机制对乡村教育实际状况的悬浮;疏浚量化考核的治理方式与乡村教育伦理基础的脱嵌。为此,实现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有效策略在于,精准厘定治理理念,探索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精准盘活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整体建设;精准把握治理方式,寻求形式与实质合理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中国实际,前瞻未来发展,在深深把握中国改革发展脉搏、敏锐洞察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我们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国之源,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回顾和梳理乡村农理研究,总结乡村治理经验,以其促进乡村多元治理发展,促进乡村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优化农民政治参与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待拓宽、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参与实效有待增强。优化农民政治参与路径,既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代议制民主的主要作用和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又要优化党内民主、推进信访立法进程、充分发挥互联网政治参与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不断向着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结合相关政策文本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建党百年来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经历了面向农民生产生活技能习得为主的时期(1921-1934年)、面向农村革命战争为主的时期(1934-1949年)、面向农村农业发展为主的时期(1949-1978年)、面向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的时期(1978-2000年)、面向农民综合发展为主的时期(2000年至今)五个阶段,体现了农村职业教育主体价值取向从国家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教育价值内容的选择从制度层面向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转变、教育目的 的价值取向以"为农"为主的特征.当然,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主体上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内容上要注重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目的 上要始终坚持"为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