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通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钠与水的反应”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尝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贯彻培养学生5个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具体教学用“金属引发的爆炸”为真实情景引入,通过准确表达钠与水反应的宏观现象,解释此反应的微观本质,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用化学方程式将化学反应准确书写下来,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消毒剂过氧乙酸为情境素材,结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主题式案例教学.通过设置“认识结构与性质”“关注合成与制备”“了解特点与用途”三个环节促使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形成基于官能团、化学键与反应类型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探究性质、设计合成路线的相关知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复习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化学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大力提倡“素养为本”的教学[1]。因此,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依托活动元的形式,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一、背景分析1.课标背景新课标要求,要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物质结构与性质》(以下简称“结构化学”)教学重点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求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机理”的观念[1]。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是必修二第三章内容的深化,以必修教材课程为基础,遵照课程标准,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三大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认识重要有机物的类别及应用。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形成基于官能团、化学键与反应类型,认识有些化合物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纵观近年的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变化不大,较好的渗透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解读。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次积极尝试。一、理论依据北师大王磊教授提出学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时,可运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建构了“价-类”二维模型,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并发展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型,外显了核心概念对于无机物性质和应用的认识和思维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中采用了POE策略进行教学设计,运用预测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碱金属元素之间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正确的分类观、物质观、元素观等化学观念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以“水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精选情境素材、重组教材顺序、挖掘性质内涵和拓展教材文本,基于观念进行任务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将化学观念内化、凝练为学生自身的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相似文献   

10.
陈燕 《江苏教育》2022,(51):74-75
<正>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时将贴近生活的情境融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促使其运用知识服务生活,从而培育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为例,围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方面要素,探讨校园生态园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导入生态园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情的生活化素材情境和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元素观”是化学教育的核心观念之一,充分理解元素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以“二氧化硫性质”这一教学内容为基点,以元素观为核心观念,进行“二氧化硫性质”的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胡正怡 《化学教与学》2023,(1):26-30+44
以化学史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化学史展开“水的组成”的研究,引导学生建立化合与分解两种认识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建构“元素观”“微粒观”等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在高品位的主题下,渗透学科文化。并提出本节课的化学史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模型教学等方面的新思路,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情境是“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对“情境素材”和“教学情境”的分析,提出精选优质情境素材,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实施路径;以“工业合成NH4NO3”情境素材为例开展教学实践,为高三主题式复习的情境化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化学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化学反应及规律所形成的基本观念[1]。一、“溶液”中的化学观念分析促进化学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必须站在所要建构的化学基本观念的高度上审视和解读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受学校建筑结构变化的启发,我写了一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课可以怎么上?——从“结构决定性质”想起》[1]。有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搭建起的结构,那么我们进行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呢?一、“教学设计”是化学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以全面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氨的性质”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学习本节知识有利于学生明确化学知识学习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上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一部分一线教师通过使用不同的化学情境导入教学[1],有些是通过演示实验辅助教学[2]。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提出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教学的基本理念。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需要通过一节节具体的化学课加以落实的[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探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化学课中,充分体现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也可以这样理解: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了物质的结构的思想。所有这些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媒介。化学学科的这一突出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求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是在原子、分子、超分子、离子等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从不同层面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  相似文献   

20.
以“铝和铝合金”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可乐罐成分探究的真实素材,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铝和铝合金性质的有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宏微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