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握好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学理性是思政课的手段,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学理性支撑政治性,通过政治性引领学理性,实现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是对思政课课程本质认识的新发展,是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新命题。思政课讲道理要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遵循政治属性逻辑、理论生发逻辑和思想发展逻辑。构建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道理生成路径,在科学说理、客观讲理、真情入理、实践求理中讲深、讲透、讲活道理。  相似文献   

3.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首先应当准确理解政治性、学理性的内涵与要求。其次必须明确二者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方向上坚持以政治性为目的和以学理性为手段的统一,在形式上坚持政治一元化和学理多元化的统一。最后要探索推动二者相统一的方法与现实途径,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等。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举。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用好比喻说理应坚持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精准性和情景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典型性比喻说理,探索思政课教学创新之“术”;善用鲜活性语言艺术,阐明思政课育人之“道”;塑造生动形象的场域,拓展思政课理论之“学”。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以下简称《读本》)是高中学生必学内容。发挥好《读本》铸魂育人之功效,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优选中国故事、开展深度研究、转变讲述方式、阐释中国道理讲好中国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讲深、讲活、讲透《读本》内容,真正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6.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必须把握讲好思政课的三个明确要求: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讲深思政课道理的前提;阐明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现实性是讲透思政课道理的关键;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是讲活思政课道理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从思政课教材的延革、高中思政的知识体系整体化、初高中思政一体化教学的三个角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在高一设置的原因,并倡导辨析教学,在辨析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结合教学案例,从学科任务的角度,提出辨识社会形态、把握社会规律、探究社会发展、坚定社会信仰的四点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阐释较多。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对高校思政课学理性给出例证,并提出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悉思政课教材、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等增强思政课学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史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实现其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不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也是“四史”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为此,必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为其政治性学理根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重申党的实事求是理论精髓,以确立“四个自信”、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最根本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而是改革开放史学理性的政治基础。具体而言,通过改革开放史教学,使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追求在行为逻辑和政党形象上得到充分展示,从而巩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共识。实现改革开放史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具体路径,是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教学实践。改革开放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弥合事实与价值鸿沟、实现改革开放史教学价值观引领目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清讲活讲透讲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理,引领大学生悟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要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及专业的厚度,要真信、真懂、真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要善于用学理性讲政治,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吸引、征服大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的真理魅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有深刻掌握了思政课的本质,才能遵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正>新时代,正确认识"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客观必然,努力寻求其路径选择,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非常重要且十分紧迫的课题。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客观必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性",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政治,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引领作用。这里的"政治引领",主要包括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定崇高的政治信仰,增强政治定力,遵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提升政治判断与分析能力,采取符合政治规矩的行为。思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降且来势凶猛,迅速向全国蔓延。教育部、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思政课主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爱与感恩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特殊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八个相统一",对我们思考当前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着力、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主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回应大学生关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讲清讲深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观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切实做到既各有侧重又形成合力,提升融入的学理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合法性的认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正确认识其内在的价值,同时要坚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始终贯穿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等基本原则,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提出的集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提升态度变化阶段的理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价值判断与需要动机的调节,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社会交换和行为发展的协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符号互动论的方法,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助长的经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依据认知启发规律避免知觉误差的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教师应当深刻领会"八个相统一"每组概念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建构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相似文献   

16.
“党的领导”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也是发挥思政课为党育人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融入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特质与使命、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自身建设等。把“党的领导”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坚持整体性与渐进性相统一,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层次性与立体性相统一,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阶段性和连贯性相统一,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共向性相统一,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湖湘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具有天然契合性.湖湘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丰富资源,思政课为创新湖湘红色文化传播搭建平台.思政课讲好湖湘红色文化故事,要坚持“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统一、“有道理”与“析道理”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从构建一个故事库、打造一个团队、用好三个阵地着手,破解思政课讲好湖湘红色文化故事之局.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融合的难度,需要厘清两者内涵以及相统一的内在机理。政治性彰显思政课的功能特性,目的指向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理性则为政治性提供科学支撑,从规律性高度使青年学生获得道德认知,进而转化为道德行动能力。两者统一于道德认知的形成、育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讲道理”的本质属性中。在实践层面落实到师生交往当中,从问题聚焦教学方法改善、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三者合力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仁爱情怀是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的情感基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重要条件;以身作则是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一度被认为是“抽象空洞”话语内容、“落后单一”话语平台、“灌输式”话语模式导致的结果。在身份理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是其话语与身份特征相背离的应然结果。破解这一困境,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效能,需思政课教师以“政治性”话语突破价值引领窘境,稳抓课堂话语“方向盘”,以“学理性”话语突破知识传授藩篱,夯实课堂话语“压舱石”,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话语突破能力提升瓶颈,用好课堂话语“总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