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小学、初中、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一体化螺旋推进,不断提升各个学段《读本》教学的实效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耳入心,是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任务。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读本》教学实践,以“中国梦”篇章教学为例,着眼于提升《读本》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素材、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设置“情感启蒙—思想筑基—素养提升”螺旋上升式一体化教学目标,创新“具象认知—活动体验—议题探究”迭代纵深式一体化教学方法,运用“适切生动—深化情境—启发思辨”共建共享式一体化教学素材,实施“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动鉴评”综合递进式一体化教学评价,构建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大中小学学段、改革创新路径、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望未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研究应着力增强政治认同、推进学科交叉、巩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养等,助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中思政课堂融入乡土资源对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从创设真实情境,引领政治方向;立足家乡发展,坚定政治道路;升华学生情感,增强政治担当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将西藏乡土资源作为载体有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可借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螺旋上升”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小初高“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例,统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和学生成长发展逻辑,探究小初高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具体路径。在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上,建构“主题目标+程度分级”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通过拓展知识范围、提升知识层次、转换切入视角实现螺旋上升,配以适切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推动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与应有之义。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视域,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出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层次为:小学阶段,启蒙爱国认知,培育爱国之情;中学阶段,深化情理交融,明晰爱国之理;大学阶段,稳固价值观,坚定强国之志。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着力点为:利用“课程思政”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效应;教材编写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方法以不同学段对象的特点和教育目标为依据,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大历史观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加强师资保障,通过理论小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实践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网络新课堂创新思政课的基本路径,重点把握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从全局的高度全面、客观地认识与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增强大学生思想认同;运用大历史观认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将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国家担当和世界担当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阶段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既可以通过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党的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形成认同,也可以运用专题探讨、情景体验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这种多元教学模式,符合党和国家思政课根本教学目标,对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课堂评议是一种基于课例的民主协商式校本研修活动,它重要的不在于“评”,而在于“议”。在课堂深度改革中,倡导教师关注学习效果,议出“结果—行为—设计”“学习—评价—导教”“观点—思考—问题”的内在联系,揭示教学的运行机理;坚持智慧众筹,就课堂板块的组合、学习方式的选用、评价驱动的实践进行探讨,议出更加优质的教学方案;追求真实成长,通过研究并解决真实问题,增强根据情境作出选择与判断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9.
陶丽春 《福建教育》2023,(14):28-31
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段要求,正确解读教材,以完整的“大任务”统摄单元教学;设计进阶活动,凸显语文实践,组织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事件”;同时,优化作业设计,并相机融入学习,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完整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纵向看,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相互配合、协调育人。从横向看,“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大思政”视域下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政史融合教学,各个学段讲述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应在求同存异中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吴洁 《江苏教育》2022,(83):64-65
<正>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制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写入其中,成为7~9年级学段目标。可见,职业启蒙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措施,更是新时代初中学校育人蓝图的优化板块。如何创新实践,把“职业启蒙”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路径行远拓宽,成为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要提高其融入国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落实分学段开展教育的理念和行动。在充分遵循学生成长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分学段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是循序渐进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校德育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增强学校教育效果的现实需要。分学段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要结合诸学段学生认识接受能力,从认知层面引导学生循序感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精髓,从情感层面引导学生逐渐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从践行层面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实际行动。分学段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有效路径包括:加强课程融入的学段规划,教育方法手段突出学段特色,开展序列化的学段活动,教师做好学段化引导示范。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和必然趋势。文章旨在结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材料学科学生专业认同培养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阐述培养材料学科学生专业认同的思路。通过理念先行、教学浸润、协同育人、榜样引领,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帮助引导学生与自身所学专业建立联系,增强材料学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全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特别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新目标,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认知状况、沟通合作、研修培训等维度的一体化。当下只有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通过多元化路径策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健全教师组织管理制度机制,着力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配置不平衡不充分、教学规划胜任力不足、纵向跨学段衔接能力不足、一体化制度支撑不力等现实问题,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才能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面推动新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广大思政课教师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5.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配比不足、衔接性不强、交流沟通不充分的问题,应在政府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在社会层面,强化资源供给;在学校层面,加强交流沟通。打造多维联动、多元协同的一体化机制,整合资源、汇聚合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  相似文献   

16.
金文堂 《甘肃教育》2022,(20):24-27
当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已经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居于首位,并且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改变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悉心研读教学大纲,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拓展资源引入方式,开辟新的培育路径。因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体验—明理—理想—笃行”的过程,从情感体验到理性认知,从坚定理想到亲身实践,使政治认同素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印证中自然生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思政课”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大”之意蕴。从高度上突出“大思政课”的政治、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从广度上做好学科融合、班队团融汇、家校社融聚;在长度上关注全过程教育,做好学段融通和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从深度上做到内容上学深悟透、活动上深度参与、评价上身心沉浸,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勇挑重担、成就“大我”。这应是“大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赵媛媛 《广西教育》2023,(13):62-66
本文基于“健康中国”国家发展目标,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管理的过程中启动学校“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围绕“智趣乐园”“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生命教育”“生涯启蒙”六大主题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以其中的“生涯启蒙”主题课程为例,探讨“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整体构建按年级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悦动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实施;安排趣味团辅活动,拓展分学段或全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伟大抗疫实践和抗疫精神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部活教材,立足小初高课程目标一体化,采用融入式、嵌入式有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挥思政课教师、一线抗疫人员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好校园环境、思政课堂和综合实践三条基本路径,发挥其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各学段具体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感情,要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构建上下贯通、前后相继的思政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三小学校从主题实践视角出发,基于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实践导向,构建了六年三维立体“行走的思政”区域化实施的课程体系图谱,创新了“行走的思政”课程“三维螺旋五度循环”教学模式,探索出“行走的思政”课程“三全罗盘式”课程学业质量评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