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认为,在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承认了报纸的商品属性,就应当承认新闻的商品属性,新闻就可以像商品一样地买卖。“有偿新闻”由此而生。可以说,“新闻具有商品属性”是“有偿新闻”的理论根据。不廓清这一理论上的迷雾,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报纸是一种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于一身的特殊商品。我认为,说报纸的商品属性,是指它作为物质  相似文献   

2.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商品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持反对意见的朋友商榷张允若编者的话新闻商品性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有偿新闻”泛滥,新闻界和新闻学界又旧话重提,就“有偿新闻”现象和新闻商品性的关系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与几年前不同,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商品...  相似文献   

4.
自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下发以来,广播电视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狠杀不正之风,公开地搞“有偿新闻”的现象确实大为减少。但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些人仍在搞“有偿新闻”,不过这些人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较之过去变得更加隐蔽、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如不迅速对隐蔽性“有偿新闻”加以禁止和纠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新闻界,有人把新闻说成是商品,提倡“新闻商品化”。既然新闻是商品,要“商品化”,那么,新闻自然就可以买卖,“有偿新闻”则应运而生。可以说,“新闻商品化”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根据。提出“新闻是商品”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报纸有商品性,是商品,邪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必然也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关于报纸有商品性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认识和实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个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闻也具有商品属性,新闻也要商品化。这种论调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依据”,误导了新闻改革的方向。 有一个时期,“有偿新闻”成了某些新闻单位公开的秘密。报纸出卖版面,电台、电视台出卖时段,记者接受红包;编辑收取编稿劳务费;为企业家写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7.
邓自强同志这篇《不妨釜底抽薪》的文章,提出了一个禁绝“有偿新闻”的有效措施和重大问题。是否行得通?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讨论。本刊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将辟专栏以供争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是否能排斥“企业新闻”?典型报道怎么办?当前改进经济报道应从何入手,是以加强宏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深度报道为主,还是仍像过去搞计划经济那样以一厂一店式的报道为主?这后一类报道,除了被报道的单位职工外,在社会上究竟有多少读者?“企业新闻”(包括某些科技新闻)与“有偿新闻”是否有必然联系?究竟应怎样禁绝“有偿新闻”,减少或防止把“企业新闻”变成“有偿新闻”?……所有这些问题,均需要大家通过讨论,统一认识,深化经济新闻的改革。 来稿最好切口小,一事一议,把一个观点谈深谈透,切忌面面俱论或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用为某个单位办专版的形式,向有关单位索取一定的报酬,读者把这种“专版新闻”叫“有偿新闻”。这种做法开始散见于一些地方小报和专业报,后来逐步发展到一些全国性的大报和杂志,所需酬金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不少报社把办“有偿新闻”作为发财致富的重要门路,并在某些协作会上介绍经验。搞有偿新闻究竟对不对?对此新闻界看法不一。赞成者说,有偿新闻是解  相似文献   

9.
禁止“有偿新闻”无疑要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建设。但是,仅靠新闻界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有偿新闻”的大环境。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刹住歪风。在“有偿新闻”盛行的地方,大凡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日:现在搞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商品,新闻也不例外,因此向被报道者索取补偿理所当然;二曰:  相似文献   

10.
“有偿新闻”现象近来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闻圈内一提它往往捎带出另一个话题:新闻是不是商品。感觉中,“有偿”总与“商品”有什么内在联系,故有人主张还是不用“商品”二字为好。其实,这正是解决“有偿新闻”问题的一个“关节”所在,把其中的难解之处弄个水落石出,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 (一) 新闻是什么?理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而今,关于新闻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还是经济基础领域的东西,又成了新闻的论争话题。从新闻报道实践看,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直至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报台从业人员而言,它是产品,而且这一产品既有意识形态成分,如包含着某种思想、态度、意图在内;也有物质成分,如含有具体的人的劳动以及纸张、电波等“物”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付出货币购回报纸、收看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视虽不付钱,但收视率直接影响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并从中获得利益,或开眼界长知识,或直接得到实际报偿,如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12.
禁止“有偿新闻”无疑要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建设。但是,仅靠新闻界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有偿新闻”的大环境。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刹住歪风。在“有偿新闻”盛行的地方,大凡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曰:现在搞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商品,新闻也不例外,因此向被报道者索取补偿理所当然;二曰:“红包”是别人主动给的,“试穿”、“试用”都是别人送上门的,不要白不要;三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现象是难免的,西方国家对这类事情也  相似文献   

13.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4.
经过去年的政治风波,我们对少数新闻单位的领导者或主持人,在政治方向上出了问题,在舆论导向上犯了错误,发出的不是党和人民的声音的情况,已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来加以解决。现在,还有一种情况,也会使新闻事业的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性质发生蜕变,这就是一些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把新闻商品化。新闻事业既然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它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是受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制约和支配的。而搞有偿新闻,登新闻要收钱,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当成商品出卖,这就使宣传报道受金钱的制约和支配。这样,在选择和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不惜重金邀请新闻单位的少数记者,为个人和单位搞舆论宣传。有些记者热衷于搞这种“宣传买卖”,从中渔利。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出卖版面或播映时间,出现了广告与新闻不分的“有偿新闻”。一时间,把新闻业搞得乌烟瘴气。这种花钱“买宣传”的现象,不仅腐蚀了记者队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党的舆论宣传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到了该彻底禁止的时候了。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南海召开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出了向“有偿新闻”开战的号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会上严肃地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不是一种孤立的新闻现象,制止“有偿新闻”,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其得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进行审视和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制订严明的纪律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最终杜绝“有偿新闻”。一、市场经济发展使新闻增加了信息和服务功能众所周知,直接反映经济生活的各类报道,在各新闻媒体所占比重呈日渐增大之势。这同我们党和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  相似文献   

19.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说的有偿新闻,是指商品化的新闻报道,即某单位向新闻机关(报纸、电台、电视台等)花了钱才能把本单位要宣传的东西宣传出去的报道,也就是新闻机关得到某单位支付的货币或物资后,才去进行采访的报道。其具体做法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此,我抛开不述了。我只想谈一点搞有偿新闻的利弊。我总的看法是:搞有偿新闻弊多利少,今后不应再搞了。从短期行为看,搞有偿新闻是有一定的利益(或“效益”)的。比如,对新闻机关来说,是得了“实惠”,增加了财源。过去缺钱办不成的事办成了,如增加和改善技术装备,改进采访手段,改善办公条件,增加职工福利待遇,增发奖金;电视台还可购买电视节目、影片,丰富电视屏幕(至于节目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