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乡土教育面临不少阻障:乡土意识的淡化使乡土教育丧失了情感基础,乡土文化的边缘化使乡土教育丧失了资源依托,乡土教育的形式化削弱了乡土教育的成效。要找到乡土教育的突围之路,充分发挥乡土教育的作用,可通过如下路径:注重乡土文化宣传,重塑乡土意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乡土教材;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培养专门师资;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开展乡土活动。  相似文献   

2.
乡土地理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认识、了解乡土从而热爱乡土、建设乡土。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在客家区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成为新的课题。从客家文化的视角看,乡土地理教学具有新的特点及意义,客家文化传承与乡土地理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教育开发是对乡土文化教育实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升,为乡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和科学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对乡土文化教育实践案例的梳理和提炼,乡土文化教育开发一般有"整体推进式""植根式""以点带面式"三种模式,具体流程可分为基础分析、目标定位、方案设计、实践推广等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乡土意识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经验对乡土文化自觉、能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乡土感知意识、文化坚守意识、朴实求真意识和同乡凝聚意识.它是农村教师保存教育本真价值的重要依靠,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支撑.受城镇化和多元文化影响,农村教师乡土经验感知趋于模糊,乡土文化情结有所动摇,乡土教学意蕴相对弱化,师生乡土纽带作用虚化.通过自我审视、中正态度、求真求实、复归人师等措施来促其乡土意识的养成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断裂"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实践层面的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也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大潮中被边缘化,其结果是乡村文化呈现出整体的逃离与缺席,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弱化、主体断层,乡土教育土壤贫瘠、氛围缺失。为此,乡土教育的复兴迫在眉睫,这一复兴是乡土文化从"被动扬弃"到"主动觉醒"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凋敝导致中国文化“根”的丧失.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土文化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农村教师仍肩负特殊文化使命.培养一支有着正确农村观、热爱乡土文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对乡土文化未来和中国人精神家园守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与本土文化休戚相关。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人格和世界观的陶冶,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外来文化及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乡土教育面临着意识淡漠、地位低下及师资匮乏的困境。因此,需要确立乡土教育地位,唤醒乡土意识,培养乡土师资,发掘乡土教材,为乡土教育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才越发成为社会的稀有资源。教育是一个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乡土史作为教育资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和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我国的乡土史教学存在着重大缺陷和严重不足。笔者查阅资料,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我国乡土史教学的现状和乡土文化资源在乡土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者对历史教学方式的深思,推动我国的历史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0.
李梅清 《教师》2020,(6):34-35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小学生来说,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化是学习和成长的根基。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以及其他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所处地区的乡土文化是学生开展学习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文化学习以及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土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成为现代教师和社会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文章将对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供同人参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高山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7-58,72
作为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人文学科的社会特征.对广大城市少年儿童进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因此,乡土美术课程肩负着在城市少儿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2.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乡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后,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一是有利于传承乡土文化。大多数职校生读书、就业都在本地,他们是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表征,是地方性知识和生活方式文化的统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承地方民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凸显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重视青少年群体的乡土文化教育,透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引导他们认知、体验和传承地方民俗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和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对家乡的感情,是推行乡土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在本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代文宗”纪晓岚故乡这一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从乡土上生长起来的,城市文化源于乡土文化.现代城市的发展背离了乡土文化的自然纯朴,城市化带来了学校教育的改变,首先是儿童游戏方式的改变.城市化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的教学目的、精英化的人才培养取向使基础教育的性质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异.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文化的再造.课程与教学是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发生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离不开对变迁着的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25):165-166
妈祖文化作为福建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化之一,是福建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妈祖文化在历史上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教化作用。妈祖文化融入乡土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一种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指引,就需要做好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工作.当前中学生面临城乡意识发展异化,乡村归属感缺失,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脱节,家庭传统教育与乡土情怀割裂,乡村振兴使命感不强的现实困境.对此,学校教育需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升中学生的乡土文化归属感,优化教育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