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引导学生总结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发给实验材料:每组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各一个,适量沙子。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曹秋桦老师撰写的《错出真实,打造本色课堂》一文,文中从“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直面错误,追寻真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后颇受启发,然而笔者对文中的案例一却是疑惑不断。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由于教师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导致有的小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最终,学生明白: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先出示教具:三个体积各不相等的空圆柱,一个与其中一个圆柱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然后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再把沙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 :“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参与条件 ,注重学法指导 ,努力把素质教育引进课堂 ,最终达到授之以渔 ,提高素质的目的。一、注重操作演示 ,让学生动手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条件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 ,使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时 ,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圆锥各一个 ,让学生用圆锥装满细沙倒入圆柱体内 ,三次正好装满。这样反复操作演示 ,从而得出 :圆柱体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三倍 ,圆锥体体积是它的三分…  相似文献   

6.
现教材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是空心圆锥和空心圆柱,用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倒三次倒满,来验证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听了两个老师教圆锥的体积一课。由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将已画好的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首先按照教材讲述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而且是直圆锥。它们的底是圆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紧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有让学生回答,教师就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柱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实验时,由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把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里,连续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系统地讲述,从而揭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用字母表示写为v=1/3sh,要求学生记住这个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 1.回顾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板书:转化。师: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发现圆锥体积计算的规律,也要着眼转化。要把圆锥转化成什么形状呢?怎样转化? 2.分组实验。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相似文献   

9.
日前,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圆锥认识和体积计算》。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实验分二组,一组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往等高等底圆柱容器倒。另一组用盛满沙子圆柱往等底等高圆锥容器倒。由于实验前没有讲清楚注意问题。结果压得实实的盛满沙子圆柱,三个圆锥倒了后,圆柱里还留下好多沙子。实验结果两组不一样,因此学生对书上结论表示疑惑,教师就照书上下了结论。依我之见,教师应采用亡羊补牢的方法,指着圆柱说:“如果圆柱容器里装的是水,  相似文献   

10.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1.
在讲“圆锥的体积”时,不少学生在做过或看过书中的实验后,得到这样的结论:圆锥的容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积的1╱3。究其原因,是受装沙上的影响。怎样帮助学生由“容积”过渡到“体积”呢?简介两法供参考。 1.借助想象,逐步过渡。在做过书中的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假如圆锥里装满的沙土倒下后不散,将成为一个圆锥状沙堆。空圆柱中正好有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在讲“圆锥的体积”时,通过实验得出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做过或看过书中的实验后,得到这样的结论:圆锥的容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积的1/3,究其原因,是受装沙土的影响。怎样帮助学生由“容积”过渡到“体积”呢?简介两法。(一)借助想象,逐步过渡在做过书中的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假如圆锥里装满的沙土倒下后不散,将成为一个圆锥形沙堆。空圆柱中正好有三个这样的沙堆。假如圆柱中的沙土倒下后不散,将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数学12册第26页介绍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现在把其推导方法摘录如下: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我们先来做个实验。用厚纸做个空圆锥,再做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倒3次正好装满。  相似文献   

14.
开课伊始,老师直接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小组围坐的实验课桌上。“桌面上都摆了些什么?你能预感到我们今天要学习和研究的将是什么问题吗?”同学们目睹眼前的材料:编号为1~5的圆柱和圆锥模具,一脸盆干沙子,几根小尺子,还有一根胶线和一把三角尺。大家立刻意识到,今天要研究的是关于“圆锥的体积”了。因为圆柱的体积在前面刚刚学过。“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吗?你打算怎样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教师把要探索的问题和材料一下子交给了同学们。同学们马上分小组活动开了。有的把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  相似文献   

15.
以往,我们讲圆锥体积公式时,一般总是由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把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从而揭示出圆锥体积的公式。我以为这种教法,虽然导出了圆锥体积的公式,但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本学期,我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我先问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  相似文献   

16.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使练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课,有些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存疑虑,自然就提不起练的兴趣.那么,该怎样提起学生练的兴趣来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练习前多动动手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折一折……从自己的行动中得出结论或者验证结论.比如,在讲圆锥体积公式时,做一个圆柱筒,再做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筒,在圆锥筒里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筒,倒三次正好装满.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圆柱的体积公式,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做后,再来练习有关圆锥体积公式的题目,学生练习的劲头就来了.  相似文献   

17.
一提问的科学性。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即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提问时就要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这“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映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在小结这两种图形的关系时,教师往往会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个令教师满意的回答。然而,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教…  相似文献   

18.
一、引发质疑,激发数学思维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质疑.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然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我提出要求:通过实验求证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并提示学生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于是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我出示一组圆  相似文献   

19.
讲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学生经历了体积公式的猜想、操作验证,明确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知道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于是在应用环节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圆柱通过剪拼,成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6厘米、5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如在讲完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后,要介绍圆锥的体积公式,我拿着等底等高的圆柱(无一底)和圆锥(无底)的模型,问学生,这二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学生就会想办法解答,有的拿圆锥模型装水倒入圆柱,有的则用圆柱装满沙土倒入圆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出V锥=1/3sh,既轻松愉快,又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