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过量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修饰,进而用а-溴异丁基酰溴功能化纳米SiO2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引入到SiO2表面合成大分子引发剂;在室温条件水性介质体系中用ATRP技术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接枝到SiO2表面.初步研究了SiO2大分子引发剂引发效率,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对表面接枝PGMA纳米SiO2进行了表征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Cu(Ⅲ)离子为引发剂,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反应规律及吸附规律.探讨了引发剂Cu(Ⅲ)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淀粉与丙烯酰胺的质量配比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的引发体系、反应条件和工艺路线.同时研究了改性淀粉和纯淀粉对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淀粉经过改性后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未改性淀粉的吸附性能,达到相同吸附量的吸附时间也缩短.最后,对接枝产物进行了红外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K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酰胺(AM)-壳聚糖(CTS)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壳聚糖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I-IR)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当AM=1.00 mol.L-1,引发剂(K2S2O8/NaHSO3=1∶1)浓度为5 mmol.L-1,mCTS/mCMC=1/5,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3 h时,AM的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可分别达到76%和91%.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固相接枝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固相接枝的方法,制备聚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PP-g-MMA)共聚物。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比、引发剂浓度对固相接枝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接枝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改性重质碳酸钙,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并对改性前后重质碳酸钙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改性碳酸钙的最优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TBT):(MMA):(CaCO3)=1:10:100,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 的用量为液固比(AIBN):(MMA)=20%,活化温度75℃,活化时间4h。在此条件下,改性重质碳酸钙沉降体积为0.96mL/g ,吸油值为18.90mL/100g ,粘度为120.00mPa .s ,pH值为8.23。电镜分析表明重质碳酸钙经M M A改性后表面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 M A。  相似文献   

6.
烷氧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预聚合半连续滴加法,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及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WD-21)预聚合后与多组分的丙烯酸酯预乳化液接枝共聚,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简称硅丙乳液).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热重等分析手段,对硅丙乳液的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乳液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初步研究了以硅丙乳液为基料的水性涂料配方组成及配制工艺.  相似文献   

7.
本文经无机离子改性、表面硅烷化、接枝修饰和表面聚合等过程合成了表面分子印迹改性皂土,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激光粒度仪等现代仪器对其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以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改性皂土为多相催化剂,研究了甲苯选择性硝化的催化特性。结果表明,表面分子印迹改性皂土的催化活性与酸性中心类型及模板的引入有密切关系。表面印迹氢离子改性皂土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重复使用5次,平均转化率为61.57%,平均O/P值为1.29。  相似文献   

8.
以(NH2)2S2O3/NaHSO3为氧化一还原引发体系,在较低温度下实现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MMA-BA)微乳液聚合,讨论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构,激光光散射仪测试了微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并对共聚物胶膜的耐水性、吸水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9.
以聚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含氮、硫原子的新型氨基硫代甲酸螯合树脂(PADC),并与CuCl2溶液作用形成PADC—Cu(Ⅱ)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确认了其结构,利用热失重一差热分析研究了热稳定性的变化,并研究了以水为介质的条件下PADC—Cu(Ⅱ)/Na2SO3体系引发VAc的聚合。实验结果表明,PADC的合成方法简单,功能基转化率较高,在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ADC—Cu(Ⅱ)/Na2SO3体系可以有效地引发VAc聚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气压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该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共混、表面接枝和界面聚合等方法对膜材料亲水性改性,利用悬浮电极射流源产生的等离子体化学活性强、气体温度低,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通过水接触角测量仪测量射流处理前后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从而表征材料表面亲水性改性。该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材料及物理等交叉学科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物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开发的基本能力,可为中国大学材料及物理相关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高分子微凝胶,以PNIPAM为微反应器,利用四乙氧基正硅烷在氨水介质中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得了具有表面图案化的核-壳型微米级PNIPAM/SiO2复合微球.并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复合微球进行了形貌和组分表征.  相似文献   

12.
将高分子聚合物表面功能基化,引入引发转移终止剂.以活性自由基聚合方式在高分子聚合物表面合成印迹聚合物。在紫外光引发下,加入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在接枝Iniferter后的高分子聚合物表面进行分子印迹聚合物接枝实验。合成的表面接枝分子对印迹分子具有亲和能力及选择性,其识别能力来自于印迹得到的识别位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淀粉与苯乙烯在Ce^4+ — S2O8^2-复合引发剂存在下的悬浮接枝共聚,并用红外光谱证实了接枝产物,讨论了淀粉预处理方式、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与苯乙烯配比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悬浮接枝聚合,产物保持原淀粉的颗粒状,后处理简单,最高接枝率可达47.4%,接枝效率可达78.0%。  相似文献   

14.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硅胶表面合成了苄嘧磺隆印迹聚合物(MIPs),将MIPs超声分散于氨基苯磺酸溶液中,通过在金电极表面电聚合氨基苯磺酸制备了苄嘧磺隆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电极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研究了以环乙烷为溶剂,以n-BuLi为引发剂,分别在t-BuOLi和四氢呋喃(THF)存在下使异成二烯聚合时t-BuOLi和四氢呋喃对聚异戊二烯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还研究了引发剂n-BuLi和sec-BuLi在聚合体系中的浓度对聚异戊二烯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n-BuLi为引发剂以环乙烷为溶剂时,向聚合体系中加入极少量t—BuOLi就会使聚异戊二烯的分子量分布变得很窄。实验结果还表明,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对聚异戊二烯的分子量分布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BPO和DCP为引发剂,丙烯酸丁酯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接枝改性环氧树脂制备自乳化水溶性环氧树脂。通过测试分析改性后树脂和乳液的稳定性,确定了本实验的合成工艺、原料用量以及单体AMPS的中和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和粒子尺寸及粒径分布的测试表征了水性环氧树脂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FeSO4和H2O2体系作引发剂,致使芋艿细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探讨了温度、时间、H2O2浓度、丙烯四胺浓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接枝共聚物作为高分子絮凝剂,对硅藻土悬浊液、洗煤废水、酒糟离心液的絮凝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用自由基捕捉剂 1 ,1 -二苯基 -2 -三硝基苯肼 (DPPH)对等离子体引发水溶液体系聚合时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在等离子体引发水溶液聚合体系中 ,自由基浓度随放电功率、放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当体系中加入单体后 ,在同样的条件下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比未加单体时的浓度高。  相似文献   

19.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纳米及微米颗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纳米及微米级尺寸的聚丙烯酸吸水性颗粒.将Span-80和Twoon-80组成的协同乳化体系分散于烷烃介质,使聚合体系稳定化.聚合初期,单体存在于乳化液滴和胶束中.在自由基引发下,聚合得到的聚丙烯酸颗粒大小均一,且其尺寸取决于引发剂的类型.若使用水溶性引发剂,如过硫酸铵,得到微米级的颗粒;若使用油溶性的偶氮二异丁腈作引发剂,由于丙烯酸的齐聚物分子链在油性连续相中溶解受限,则得到纳米级颗粒.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氧化石墨烯(GO),以过量不饱和碳链的有机硅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进行表面修饰,制备不饱和有机硅改性氧化石墨烯(KGO)。以KG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丙烯酸(AA)为原料通过相反转乳液聚合制得高羟基石墨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KGO/P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测试(TGA)和应力应变测试对复合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KH570成功接枝到GO表面,所制备的KGO/PA复合材料中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分散均匀,当TGO含量为1.5%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