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者创作时正好是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了思想启蒙运动后的新兴资产阶级贪婪、征服以及占有的形象。文章从鲁滨逊的征服意识展现大航海时代新兴资产阶级企图征服世界的野心,同时也褒奖了鲁滨逊个人的拓展精神与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通过鲁滨逊这个横空出世的、想象中的英雄,借助武力的枪和以《圣经》为代表的文化的"枪"来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构建霸权意识,实现帝国梦想,不仅全力歌颂了当时英国的殖民狂热,而且阐述了欧洲中小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工作伦理,表达了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米歇尔·图尼埃的《礼拜五》是对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创造性改写。图尼埃摒弃了18世纪开拓征服殖民地的鲁滨逊,转而构建一个试图逃离现代文明和物质生活的元素化鲁滨逊。面对人性与兽性,有性与无性,灵与肉,人与自然之间的挣扎博弈,图尼埃笔下的鲁滨逊依次经历了"水、土、气、火"四大元素阶段。后殖民时代,图尼埃以一个现代文明人鲁滨逊的身份建构深入探索人类实现精神救赎之路,体现出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助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理论,分别以荒岛和星期五为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他者建构传统进行研究,分析了地理他者和民族他者是怎样被建构和被征服的,并进一步探讨了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与地缘有着极大的关系。人类探索、认识和征服海洋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历史内容。奴隶制时代的希腊罗马人经过长期的海上开拓和生产实践,逐步认识到海洋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具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它和中古时代北欧人的海洋意识一起,成为近代西方海洋意识的主要源泉。古代东西方国家的当政者对海上势力的不同认识和定位,对于十五六世纪以及其后东西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发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这正是造成近500年来东西方文明水平差距逐步拉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一般意义层面上,《鲁滨逊漂流记》既然有相当的理由被学界视为现代小说的先声,那么着眼于小说题材的特殊意义层面,《鲁滨逊漂流记》同样可以有充分缘由被认定为开创现代海洋小说先河之作。具体地说,主要基于两点。首先,作品率先塑造了一个以顽强毅力与无情海洋进行搏斗,靠着自助自救的海外拓殖者形象;其次,作家最先在小说中,将与大陆隔绝的孤岛,作为人与自然冲突的审美表达的载体。如此一来,这部作品"先河"定位的价值意义也就不难凸现了。它们展示了主人公的海洋性格,也奠定了孤岛求生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比较的视角从中西经典海洋文学为出发点,对中西海洋文学的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1.寄托人生感悟;2.海洋神话;3.人类征服自然;4.海盗。认为,中西海洋文学在主题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征服自然和海盗两个主题方面,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主题深度和广度远不及西方文学或有根本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夕照 《林区教学》2008,(11):66-68
18世纪初,大器晚成的笛福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使他成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从另一个角度(后殖民主义批判)重新解读这一所谓文学经典,它一方面确立了欧洲中产阶级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构建了欧洲最初的殖民话语。为英国的航海小说建构了一种模式,明确地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由于大学课堂中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海洋意识的薄弱,因此对大学生必须加强海洋意识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海洋意识缺失的原因、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以及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课堂中海洋文化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海洋书写,也称为海洋文学,通常被定义为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的文学。海岛、海船都是海洋书写中常见的意象。而在英国海洋书写中,《暴风雨》、《鲁滨逊漂流记》等都是典型的海洋文学作品。普洛斯彼罗从享有崇隆声望的米兰公爵沦为残忍、虚伪的暴君形象,鲁滨逊从喜欢冒险、热爱航海的懵懂少年变成一个统治欲望强烈的"荒岛领主"再变为文明社会的普通商人,都是由于无拘无束的荒岛给了他们变为不正义的条件,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那枚能够隐身的金戒指一样,给了古格斯篡夺王位的条件,使一个兢兢业业的牧羊人成为一个杀人犯。而在The Oxford Book of the Sea中,Raban指出英国文学中由文明人到野蛮人的转变多发生在海上,因为英国人认为,海洋是未被约束的大自然,与海洋过多接触会变得野蛮残暴。由此可见,"古格斯之环"乃是英国海洋书写的原型。而从海洋书写中的"古格斯之环"中,能够给我们以现实启示:"放管服"改革体现的正是如此,毫无约束会导致秩序混乱,但约束太多则会降低效率。  相似文献   

11.
"节制资本"作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一方面阐述了通过节制私人垄断大资本而防止国家为少数人所把持的理念设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通过鼓励私人中小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从而振兴中华的民族诉求。然而因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限制,"节制资本"思想有其既定的局限。尽管如此,"节制资本"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确实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2.
论文主要探讨从秦朝至西汉武帝征南越国之后,汉族入琼的经过及其确切的年代。  相似文献   

13.
近代浔商因组织湖丝经出口外销而致富,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投资于新兴的经济领域,在杭州、湖州、嘉兴等地,创办了一批早期民族企业,奠定了浙江、特别是浙北近代丝绸工业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还引进吸收了欧美先进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了西方企业的经济理念与经营方式。浔商自身也在创办早期民族企业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商人向近代民族资本家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秦亡新论     
从文化角度探讨秦亡之原因,不失为一种新的,可行的思路:选择秦文化为统一政策主体,是秦文化政策失败之关键;采用战争和征服手段,是其失败的加速器;文化的差异冲突与六国旧贵族的顽强抵抗是秦文化统一政策失败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是一种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环境中运作的投资机制.通过分析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两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风险投资的影响,说明隐藏信息通常会导致风险投资家的逆向选择,隐藏行动使风险投资家面临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家,其行动既有勤俭积累的一面,也有奢侈消费的一面.马克思将资本家抽象为人格化的资本,据此提出了资本家行动的一般逻辑,即奢侈消费的行动服务并受制于资本积累的行动,两者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较之于马克思,凡勃伦和韦伯对资本家的解析,除了基于财产与历史维度的一般分析,更多地强调资本家的行动逻辑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伦理情景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7.
路遥在其短暂的四十三年人生中,优秀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超越他的生命而流传,他甘为理想奋斗、吃苦、献身的博大胸怀和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对读者产生了、并仍在继续产生着深刻的精神影响。他的这些人格魅力和作品影响主要源于其创作和生活中的征服心理。从他创作小说、改变生存环境、追求爱情三方面来探析他那种不服输的征服心理。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 ,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提高近代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 ;使中国出现了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贡献 ,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恩格斯经商活动的性质一直模糊不清,有人认为他曾是资本家。事实上,恩格斯在三次经商活动中只是“商业实习生”、“经营管理”和“高级职员”,而不是资本家。对于“恩格斯曾是资本家”的说法做出否定性的实证判断,除具有学术意义外,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正确区分资本的所有和使用、资本家和经理人员;有助于我们在认识不放弃剥削生活的资产阶级分子能否加入共产党这一问题时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唐宏刚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08-109,114
中世纪一直被称作是"黑暗的时代"。和西欧大陆的国家一样,由于受到基督教原罪说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英国妇女的地位也很低,很少受到系统的教育。然而到中世纪后期特别是13、14世纪以后,妇女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提高,圣母崇拜在整个西欧地区的盛行,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变得必要和可能了。英国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其英国社会及其后来为自身解放进行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