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绚丽多彩的蒙古族服饰以其图案多变、历史悠久、色彩艳丽、草原特色鲜明,几百年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本文重在探讨其发展起源及所受文化影响对图案形成的的内在动因及其在服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唐朝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审美文化和海外异族服饰审美文化进行融合形成的。正是由于唐朝服饰审美文化处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将儒家、道家、佛家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呈现出对生命的无限反思和回味,并以其独特的款式、别致的图案和精美的质料引领我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我国服饰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唐朝女装的特点,风格,成果,及对后世的影响.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盛唐侍女服饰华丽是它的时代特征,以胖为美是它的美学表现.盛唐侍女服饰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大胆开放的设计和新奇的风格给我们视觉上极强的视觉冲击,雍容华贵的服饰、艳丽的色彩留给我们无限的猜想.唐代的服饰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展示出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唐代服色制度确立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唐代士人的信仰维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研究敦煌壁画中唐代的服饰色彩,有助于将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当今服饰色彩的启迪与应用.唐代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反映在壁画当中的服饰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把唐代前期壁画中的服饰按照初唐和盛唐来分析,初唐色调温柔谐和,盛唐色彩鲜艳明快,浓郁.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54-155
少数民族服饰是随着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历史而产生并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其产生初期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经过长期的发展,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审美观,服饰的发展也逐渐的变得充满民族色彩。哈尼族的服饰充满了该民族的独具特色,总体以该民族生命的保护色即黑色为主,图案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自然花鸟等为主要特色。文章分析了哈尼族以自然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积极探索了该民族服饰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31):195-196
中国的服饰图案在经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之后在清朝时终于迎来了发展顶峰。清朝时期统治阶级将服饰的用料、纹样以及图案等都做出了详细又严格的规定,由此也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尊严与权势的关键性内容。基于此,本文将会对清朝时期服饰图案纹样做出系统性的分类,然后制定出来一个严格的研究框架,以此探讨图案在服饰当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装饰图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艺术和人文现象,是图形的美化形式。无论是其发生发展历史过程,还是其表现广泛的现实形态,都与人类生活的切实需要有密切关系。图案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一门专业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工程实践。服饰图案也是图案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针对服装、佩饰及附属物构件的服饰设计和装饰纹样。作为整个图案艺术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传统和现代巧妙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色彩、纹样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带来了灵感。本文通过探析哈尼族服饰常用图案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深入了解哈尼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为现代服装设计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静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104-106,113
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般来说,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观察唐、宋两代的女装,却发现:宋代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代,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代,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代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代丰富多彩。对比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会发现,服饰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因此,唐宋两代迥异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皆可在服饰中找到印记。  相似文献   

11.
苗族服饰纹样构成形式比较独特,大致可归纳为抽象化构成、复合化构成和随意性构成三大类。在此指出了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并论述现代数码服装设计对苗族传统服饰纹样进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傣卡服饰是傣族花腰支系中一个特殊的服饰类型,其样式简朴古老、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是傣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研究极其重要的证据。通过分析傣卡服饰的造型、色彩、纹饰、配饰等,对其蕴含的装饰语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场陈列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卖场的销售量,而对于服装卖场设计来说,其中服装出样设计是服装陈列的核心部分,是服装卖场设计真正的主角,重视服装卖场出样设计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品牌之间具有竞争力的表现。服装卖场是流行的裁体,是流行讯息立体展示的空间,出样形式设计的创新,将会给服装卖场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潮流的涌动,不断散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伪娘"现象是将"男装女性化"服饰风格演绎到极致,其成因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和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男装女性化"设计元素主要表现在造型、色彩、材质、图案等几个方面,通过不同的服装类型、服装不同部位的装饰等方面来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服装外轮廓原意是影像、剪影、侧影、轮廓,在服装设计上引申为外形、外廓线、大形、廓型等意思。服装外轮廓是一种单一的色彩形态,人眼在没有看清款式细节以前首先感觉到服装的外轮廓。服装廓型是服装整体外形。形状广泛,种类丰富。不同的服装廓型。预示着服装的流行趋势。在掌握其廓型设计元素的同时,对不同的廓型进行合理搭配组合,可提高服装的品质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沿淮的花鼓灯服饰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反映出淮河两岸灯舞的风格特点,体现了沿淮民众的造型观念、色彩心理等审美思想。花鼓灯服饰的发展衍变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语境的改变沉淀了深厚的精神思想内涵,透视出了淮河流域花鼓灯灯舞服饰审美风格的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淮河流域服饰造型的演变、现状及其传承发展趋势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服装企业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地区服装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着重阐述了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市场型、中心一卫星型、多样型产业集群模式,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分工协作、人才机制、政府和中介机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集群竞争力的时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服装材质的表现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质是组成服装的最基本要素,每一种材质的外观、性能、质感、肌理各不相同,都具备各自独特的个性。材质不仅是服装造型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服装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材质才能言及服装的造型、色彩、以及搭配等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20.
大连市的服装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内外两重压力,尤其是与国内其它服装名城相比没有优势可言。为此,应当创建大连服装工业孵化园,整合全市的服装产业资源,改善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状况,促进规模扩张和研发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就业和工业旅游的发展。在创建大连服装工业孵化园的过程中,要借此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服装业与高校的结合以及贴牌生产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加强行业交流。当然,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