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曲、京剧和京昆三者的表演存在着彼此继承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同异之处的梳理要从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目的在于找到京剧对昆曲真正的承继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梳理,也关系到如何阐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表演体系问题。本文从昆曲、京剧、京昆三者的范围、关系与区别入手,尤其是特别明确"京昆"的概念,即进入京剧中演出的昆曲,它不同于昆曲,同时也未完全京剧化。在此基础上,从全面系统地梳理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论述昆曲对京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燕 《兰台世界》2012,(3):60-61
清末民初的保定戏曲主要有北方昆曲、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十几种戏曲样式。保定老调、河北梆子等的表演体系的完成并流布四方,北方昆曲在保定的落户并广泛传播,丰富了保定的文化,保定也因此而被称作"戏曲之乡"。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传统戏剧"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各有特殊的舞台结构。而这样特殊的舞台结构产生了独特的表演形态。尤其是"能"这个古老戏剧的舞台结构基本上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具有一些和中国的传统舞台共同的特征。本文旨在从舞台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能"与昆曲这两种古老传统戏剧的表演形态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成 《新闻世界》2008,(9):148-148
我是一个戏曲演员,曾经在舞台上饰演过不少丑角,有过不少切身感触。近看昆曲电影艺术片《十五贯》,在折服于昆曲表演艺术家王传淞出神入化表演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丑角艺术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史上的重要现象,大量存在于各个剧种之中。作为花、雅两部代表性剧种的昆曲和京剧,其折子戏在文本形态和演出形态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文本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与全本戏关系密切,改编幅度较小,京剧折子戏则因来源复杂,在全本戏的基础上改编力度较大,与本戏之间的关系没有昆曲紧密。从演出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促进了舞台演出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京剧折子戏则影响着表演流派的形成。昆曲和京剧折子戏的诸多差异,体现出花、雅两部的不同特点,对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戏曲的多样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京剧进课堂"、昆曲《牡丹厅》唱红了大学校园……几乎被大家遗忘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近年来似乎又开始火起来。然而,要让古老的戏曲文化走近现代生活,光靠一时的宣传和少数部门的提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的唱腔、内容、表演程式等专业内容,现代人比较陌生,接受  相似文献   

7.
论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个案研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因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内涵,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相似文献   

9.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作家白先勇怀着对昆曲的热爱之情,改编了传世经典《牡丹亭》,制作出青春版《牡丹亭》,给这一经典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青春版《牡丹亭》,用现代的理念给原版的昆曲表演加入了青春元素。全剧依然以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为主线,通过精致的舞美设计和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将作品至情至性的浪漫主义精神唯美呈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旨在于分析批评电视作品<苏园六纪>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究"园林"与"昆曲"内在的美学关系.将<苏园六纪>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但该片最大的遗憾和疏漏是忽略了意象群体的"灵魂"--昆曲,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符号在片中加以表现和运用.园林与昆曲在精神本体上密不可分."昆曲"应该成为这部"园林"题材电视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元素,甚至是"灵魂"式的符号,并通过电视手段很好地加以表现.而这样的缺陷,在本文看来,似乎远大于"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等有关专家学者所评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昆曲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是流行遂昌民间的一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农民演奏为主体,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的昆曲曲牌,并以"工尺谱"传承习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得以传播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3.
魏良辅是中国古代难得一见的音乐才子。他对昆曲的改革创新让他赢得了世人给予他的"曲圣"称号。对音乐精益求精的他一旦钻研进某一音乐领域则必定要有所成就,包括昆曲、乐理、演唱等皆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撰写,为此庆贺.文章从"吴门"的话题入手,考辩了对昆曲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阐明了它在实践和历史上的况貌及发生与发展,概括出了:一曲"水磨调",包容了上下千年的南北曲,建立了中国曲牌体戏曲音乐的体系,唱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谱写出了十六、七世纪光耀昆曲的人文精神,同时奠立了中国戏曲独具于世的表演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穆藕初(1876-1943),上海县人。早年赴美留学,学习纺织与科学管理,归国后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工厂适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投身实业,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新式纱厂成立华商纱布交易、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有"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和"棉纱大王"之称。在文化上,穆藕初对我国的传统书画和昆曲情有独钟。1920年,他通过画家冯超然介绍,拜"江南曲圣"俞粟庐为师学习昆曲,他从昆曲艺术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这古老艺术的前途深深担忧。时值"五四运动"风  相似文献   

16.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昆曲清唱在文士曲家之间广为流行。以《吴歈萃雅》和《南音三籁》为代表的曲集关注晚明曲坛的流行状况,并对"唱者"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探究晚明昆曲清唱曲坛风尚的凭借。它们以"合律依腔"、"便于歌唱"为选曲标准,对曲体规范有着比较纯粹的追求,在文采与规范产生冲突之时,舍文采而重规范。因此,在"曲体变异"导致音律乱象,新制曲文常常违背"本调"的背景之下,编选者更倾向选择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的作品,与晚明戏剧、散曲创作和戏剧搬演的状况有很大差异。显示了晚明昆曲"清唱"相对于"剧唱"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晚明时期"诗乐传统"相对于"戏剧传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审音鉴古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第一部专门的导演著作",在戏曲批评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戏'的戏曲观与文人对戏曲研究领域的拓展"、"文人的雅正思想与昆曲的规范"、"精妙的昆曲舞台艺术演出论"、"重视演艺成就的进步的演员价值观"四个方面,论述作者戏曲审美思想及该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最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对比古今作者、评论者、演员及观众对待昆曲的态度后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昆曲创作与演出的重视程度近于苛刻。目前虽然昆曲入遗十年,但经典剧目传承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古人对待昆曲创作和演出的态度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意义]昆曲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而曲牌是昆曲唱词的载体,集文、乐、史于一身,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研究借助多样的数字化工具和情报学方法来研究昆曲古籍的情报规律,以揭示中华文化基因的规律。[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理论和实践,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昆曲剧本《临川四梦》数据化,挖掘曲牌的分布规律,探寻昆曲曲牌的客观特征。首先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寻找适合分析的资源来源,然后验证布拉德福定律进行具体曲牌样本选择,最后将结构化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实现对昆曲知识单元的探索性研究。[结果 /结论 ]昆曲曲牌遵循布拉德福定律,选取核心区的41个曲牌,按照可视化词式结果分成基本一致、求同存异、主次结合和百花齐放4类,发现同一作者在曲牌词式使用的差异性,为昆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化遗产如何和物质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