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使动用法从陈承泽先生提出后,一直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左传》是先秦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对我们研究古汉语语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左传》中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很有特色,也为我们研究名词的使动用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多,所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这个问题时,讲得也比较简略。这给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想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为动用法”的有关问题作—探讨,以利于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5.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7.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把宾语当做或看成什么,这是一种主观认识,并不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名词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要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古汉语的这两种语法现象,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言学家及古汉语著作往往张冠李戴,混淆不清.故有议论的必要。先请看下面几句话: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9.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话:“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般的教材和资料都把它理解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样解释的根据就是句子中的名词有“意动用法”,采用标准的表述格式就是:“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单独看这样的语法格式表述,似乎与句意对应,也可算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可以不用跟介词结合就直接单独作状语,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的名词“人”作“立”的状语、“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词“兄”作“事”的状语等。这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它的语法性质是怎样的呢,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呢,还是名词固有的语法功能呢?早在1898年,中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语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古汉语语法学界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实际上名词并不存在这种用法。理由有二:其一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名词用作动词后在词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二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古汉语的“以……为……”式的结构关系和表义方面的复杂性。文章认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不存在意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举例性介绍娄底方言中的语法现象,分为三部分,即:(1)一些词的词性,用法与普通话的同异;(2)几个特殊的活用词;(3)特殊的词缀“公”,“里”。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中,“言”字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带用字。穷尽其中所有“言”字并归纳分析后可以看出,其词性除公认的属动词,名词外,尤其是引起注意的,是其明显具有连词(相当于“而”)和语气助语在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不能由的字词组的形成而推断字词组是带“”的定语隐去中心语的结果。虽然《诗经》等古籍中有几十个“”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但如“近祸”与“远(祸)”一类的例句极少。而从误义场观察,“”字后面通常能需要“中心语”。对《书》、《易》、《诗》的调查,也不能说明字词组如何形成。只有根据字词组的特殊的结构关系得出结论:“”是助词,结构助词,贯穿结构助词;凡能修饰名词的词语与“”结合,就形成字词组。它满足了语法和语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一 广州人生活中使用“鸣”频率很高,分类如下:(一)根据分布位置、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划分1.名词类这些词语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不作补语,不受“不”的修饰,并且受数量成分修饰,符合名词的语法特点,所以归入名词一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有标记复数名词在语义指称方面的特点是:定指为主,类指(不定指)为辅;有指(指称性用法)为主,无指(归属性用法)为辅。有标记复数名词的语义指称特点与词缀“们”的语法意义之间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是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更为重要。我们姑且把词类活用分为普通活用与特殊活用两类。名词和形容词在作活用时,一般就是作为动词来用,这是非常普通的用法。特殊的用法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不一样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不仅具有了动词的语法作用而且还具有动词的使动、意动的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20.
“衣”是个常用的名词,在古代汉语里用作谓词时一般被认为是词类活用。《从<十三经>看秦汉时期“衣”的谓词用法》一文普查了《十三经》中“衣”的用例,根据它的搭配关系、语法功能、词汇意义上的特点,分析了在确定“衣”的词性时存在的问题,发现了“衣”谓词用法的成熟性及其重要性,认为“衣”在秦汉时期是个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用作谓词时并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