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大学生网上学习活动有效性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学课堂网上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对大学生网上学习的有效性的含义、大学生网上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网上学习活动的干预设计、评价设计等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拟从有效性的设计研究角度,一方面引起对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范式的关注,另一方面重视从学习者应用效能的角度来评价网上学习有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行政管理专科学员网上学习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学员网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低,网上学习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自制力不强、学习条件与学习时间受限制,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未完全到位、网上资源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学员端正动机、提高思想认识,要求学校多方努力、改善支持服务,进一步清理、完善网上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上教学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的重要渠道。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课程的网上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因此,为让开放教育网上教学发挥更大优势和实效,本文以常州开放大学财经课程为例,从教学活动主题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给予学员良好情感沟通和学习形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员网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学员的认知未完全到位;教学管理支持服务未完全到位;网上资源不能满足学员多样化需求。要提高学员网上学习积极性,需要做到加强对学员网上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加强对学员网上学习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强与分校专业责任教师、管理教师的联系,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围绕学员的需求建设资源,加强对各分校和相关学员网上学习的及时总结,加大网上学习在省开课形成性考核申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刘文英 《课外阅读》2011,(5):103-105
“4321”教学模式将整个开放教育的教学各环节进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充分运用面授辅导的“现实课堂”和网络平台的“虚拟课堂”两个课堂进行教学辅导,通过“导学、助学、促学”三种途径来开展教学活动和加强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监控,实现对学员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环节、面授导学与远程导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形成性考核环节的指导和督导。通过对学员的问卷调查、座谈和网上讨论多种渠道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证明新的模式适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员特点,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明显,学员普遍反映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电大形成性考核网上自测资源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网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要提高认识精心设计形成性考核网上自测资源,发挥信息反馈与学习指引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提高形成性考核自测资源的利用率等措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网上自主学习的资源,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出现了学生网上学习的低效现象.本文试图从重视网络学习、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加强网上学习辅导和网上学习监控等方面,寻找确保网络学习有效性的微观策略,以期能够给实践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交互式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其途径之一在于强化学员的网上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网上交互学习的效果,以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职教师网上学习困难之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学习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进修机会,促进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发展。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学员们在这一新的学习模式下会产生哪些困难呢?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职进修教师为样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探讨在职教师网上学习的主要困难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96份。研究发现,教师网上学习的困难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操作技能、资源,以及个人等方面,影响网上学习主要因素包括网上教师水平、网上学习环境、网上学习支持等等。根据在职教师网上学习困难的综合分析,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网络教学的策略性建议,可供网上教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课程的建设,也就是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网络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表现知识的形式和方法。另外还要有较强的交互性,教学资源既提供给学员所需的知识,又及时对学员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记录和反馈,提供师生联系和讨论的平台,并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创造一个虚拟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网上学习最重要的是网上教材。网上教材包括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让学生进行多维学习的目标。电大开放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成人学习的特征是自我导向学习。充分利用大学语网上教材,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数据库查找等方式进行网上学习,是电大成人学员学习该课程的捷径。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学结合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理论教学体系完整性与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化冲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冲突等问题。因此,准确定位符合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构建契合工学结合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和建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两课”实践环节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与成才有关的实践,锻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但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践环节存在教师对实践环节有认识误区、实践效果欠佳、缺乏有效的实施模式等问题。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拓“两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新思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合理规划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4.
实验选择了宜春学院体育学院2012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比分析两个班级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课程学习成绩、课堂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探讨网络资源平台环境下课程教与学创新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受试前两个班级对运动生理学知识了解较少,整体感觉课程难度较大,初期的测试结果也较为一致,但随着网络资源平台的利用,实验班中期和末期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成绩,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同学,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期末成绩较对照班好。因此,采取网络资源平台教与学创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课余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与教学中,教师对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为:利用网络空间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备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网络。研究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与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工科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特别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以材料类课程为例,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探索了在材料专业综合素养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和教学方法,并以“迷人的材料世界”课程为例,立足于课程育人目标,从课程示范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效及示范性引领计划等方面,结合利用西北工业大学的国防特色和资源,分享了具体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经验。该研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带入课堂之中,为培养材料类一流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是教育和技术的双重定位,两者相融合正是教育技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当前课程设置中实践应用类课程占的比重不少,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可以在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社会需求分方向分层次灵活地系统化地开设;在实践应用活动过程中要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实践设备匮乏问题;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程评价方式上突出成效和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学论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功能、理论来源等方面都具有课程实践性特点。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便必须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根据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建筑施工等实践性强课程中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Omnibus measure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viewed as weighted combinations of more narrowly defined traits describ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students and faculty weight such traits differently in forming their respective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teaching.Students and faculty within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t CSUN were surveyed regarding their assessment of ide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courses where the predominant mode of presentation is lecture. Ten traits depicting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were selected and each respondent was asked to distribute 100 points across the 10 according to their view of each trait's relative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inde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 and faculty assessments.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trait weighting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age, sex, field of specialization, etc., produced generally low, insignificant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for both students and faculty. This observed invariance of the respective perceptions of each group across differing combinations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students and faculty adop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riteria in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