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框架,从美学思想到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面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就此时期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风格及形式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书籍封面是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音乐的序曲,是把读者带入内容的向导。封面设计同绘画创作一样,都是空间艺术。但它又和绘画有所不同。研究封面设计的艺术规律,首先要研究封面设计这一艺术形式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性,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它造型艺术的区别。封面设计是从属性的艺术,它必须为书籍的内容服务,受到书籍内容的制约;封面设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质,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由于一本书的立体结构使得封面经常处在辗转反侧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主要表现在供人们翻阅;封面设计只能在规定的开张范围内进行,限定运动空间;封面设计受到方向性的束缚,中式翻身只能向右,西式翻身只能向左;封面设计要考虑书籍的整体形态,封面与封底、环衬、扉页、版式要内外协调,风格一致;封面设计要做黑白分色稿,须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上承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特质,吸收西方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法,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时期。此阶段中国书籍设计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认识了解中国早期现代书籍设计的复杂特质、转型历程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封面设计与含蓄美胡建锋书籍封面是书籍内容的折射和延伸。在书籍内容与读者之间,封面犹如一架桥梁,如何使“桥”形象化、视觉化,设计者总要有一个构思、创作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含蓄美的艺术手法便是封面设计的着眼点之一。艺术含蓄能扩大和延伸封面画境。任何事物发...  相似文献   

5.
以京剧图书封面设计为研究样本可以看到,建国三十年间文艺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整体上呈现“直接表现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出建国三十年间文艺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既取得了“民族性”“独立性”的成就,但也存在过于“直露”“写实”的缺憾;既有利于发挥封面的“广告宣传”功能,但也使得整个封面设计缺少艺术美感.由此可见,建国三十年间我国的书籍封面设计处于需要不断提升设计感和艺术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创造的想象——解读书籍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他指出:创造的想象,能冲破局限性,展开思维空间,从微观到宏观,从一滴水到大千世界,社会、生活、人类、历史无所不涉。而书籍封面的设计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创造的想象”。书籍封面,犹如音乐的序曲,是把读者带入内容的向导。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从属性的艺术,它必须为书籍的内容服务,其设计注定要受到开本、翻阅方式的制约,与此同时,设计者还必须熟悉印装工序、印刷工艺和装帧材料。尽管这样,封面设计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质,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想作出优秀的封面设计就…  相似文献   

7.
杂志、书籍的设计中,什么最重要?毫无疑问,内容!但是,能够在一瞬间抓住读者眼球的是什么?是封面!杂志、书籍的封面设计,既要彰显杂志、书籍的气质,又要有创意和美感,这就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封面设计中的图形元素,是读图时代与文字同等重要的信息。创意图形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图形,与自然图形相对,主要包括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和纹饰等。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性、针对性和表现力,是设计师根据设计主题归纳、演绎、抽象而获得的,对提高杂志、书籍的艺术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体验"——走近"湛庐"图书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设计与装帧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后者在人们的心目中通常是指封面设计,积极引入'书籍设计',绝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强调一种整体设计的新观念,以求书籍艺术更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艺术抽象在科技书封面设计中的运用广东科技出版社丘庆璇在装帧设计中,封面的艺术形象大致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自然科学书籍的封面设计,普遍存在较难或不宜用具象表现的问题,而抽象的艺术形式,正是表现这类设计的最佳形式。所谓“抽象的艺术形式”,是指...  相似文献   

10.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造型艺术的特殊的形式,而封面设计又是书籍装帧的首要因素。好的封面设计是引导读者走向书籍的门户和窗口,是书籍类别、层次、价值的反映,是书籍的形象。在现代化社会,没有书籍装帧,就没有书籍。封面设计从属于书籍,为书籍服务。它应当反映书籍的精神,用构图、造型、色彩、字体的语言去美化书籍,感染读者,增加读者的阅读或购买兴趣。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象与科技图书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象与科技图书封面设计蒋敦明随着20世纪审美心理学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勃兴,审美意象美学理论正日益引起艺术界的重视。我国书籍装帧界虽未见这方面研究文章问世,但其丰富内涵与实用意义同书籍封面设计有着密切联系。它不仅贯穿于封面设计创作活动的始终,甚至...  相似文献   

12.
沈珉 《编辑学刊》2010,(4):64-67
文字是封面设计的要素之一.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五四"以后,书籍封面文字一方面沿着传统书籍封面文字的布局惯性展开编排,一方面又受到了民间时尚视感与国外艺术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出版视野》2010,(2):F0003-F0003
吴庆渝,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现任重庆出版集团书籍艺术编辑室副编审,长期丛事封面设计及插图创作,编辑设计的《中国大足石刻》参加全国第四届书籍装帧艺术展荣获封面设计二等奖,设计的《外国名剧故事》参加全国第五届书籍装帧艺术展荣获整体设计三等奖,  相似文献   

14.
在浩瀚的书海陈列中,要想让你的封面去召唤读者,引起购买者的注意,就应把“对比”因素贯串在整个封面设计过程中。“对比”是现代书籍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对比强烈的封面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爱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传播,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激光、微缩、声像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涌现,都以强大的浪潮冲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爱好。现代文化艺术、音乐舞蹈的出现,使人耳目一新。古典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缺少强烈的节奏对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爱好,人们需要强刺激。现代书籍艺术也一样。旧式的手抄本、羊皮书、珍藏本等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过去的书讲  相似文献   

15.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书籍设计师学习借鉴的源泉.传统文化分为显型传统文化和隐型传统文化,显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封面设计的表面形态,隐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内在精神.本文从这两个方面探索传统文化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帮助设计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姜丽 《新闻前哨》2012,(8):76-76
任何一部作为记载、传承与传播人类历史文明的书籍,无论其文字内涵多么丰富翔实,如果在装帧和封面设计上不吸人眼球的话,则会失去创作的本来意义。当一部图书离开印刷厂与读者见面,能否引起人们关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封面好比一个人的脸面,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好似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尤其是有关时政类的书籍。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来读者,令人"一见钟情",而且耐人寻味,爱不释手。所以说,封面设计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打造时政书籍封面设计的品牌与风格,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时政书籍封面的设计思想时政书籍的特性决定了封面设计必须紧跟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大批宣扬新思潮的书籍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画七分裱”,封面犹如书本的衣冠,其作用不容小视,由此书籍装帧艺术应运而生.当时,书籍封面设计领域名家辈出,人才荟萃,风格各异,佳作纷呈.而钱君匋先生可谓是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他的封面设计力求融贯中西,构图元素突出,风格清新雅致,受到文化艺术界的推崇,被誉为“钱封面”,以至于门庭若市,户限为穿.  相似文献   

18.
石莹 《出版科学》2015,23(2):111-112
书籍装帧,乃是一部书稿付梓之前,对书籍整体形态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中国古代的书籍虽也有装帧保护,但现代意义的“装帧”一词,是丰子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引入的概念.如今的书籍装帧,已不仅仅指封面设计,而是包括了整张书衣,以及书籍形态、用料和制作等各方面设计,但在民国时期,装帧主要是指封面设计. 南京藏书家金小明多年来致力收藏民国书刊,浸润日久,对民国书装那些事儿可谓信手拈来.近年来,有数篇关于民国书装的文章发表于《博览群书》《万象》《温故》《闲话》《老照片》等刊物.2014年夏,金先生将这些随笔文章汇集成《书装零墨》一册,从中依稀可见民国年间出版发行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小史.  相似文献   

19.
在速泰熙设计的一些图书中,不难注意到他比较喜欢用“书籍设计”这一词汇。其实,这一词汇和“装帧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后者在人们的心目中通常是指封面设计(甚至忽略书脊、封底等),积极引入“书籍设计”,决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强调一种整体设计的新观念,以求书籍艺术更全面地发展。倡导书籍设计这一理念的也不是速先生一人,譬如吕敬人以“书籍形态”名之,其意相近。  相似文献   

20.
谢欣 《编辑之友》2018,(7):91-98
民国前期,伴随着书籍出版业的繁荣,书籍封面设计也开始摆脱以往的各种限制和束缚,不仅在形式上,且在观念上有别于传统,并因此呈现出断裂性的特征.从文化层面来看,书籍封面设计的断裂性变革同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国人逐渐形成关于书籍出版新的问题意识,标志着书籍出版与当时其他充满变革的领域一样,开始步入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