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几种冲压模具用的进口高强度螺栓的成分、组织、加工工艺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蛄果表明,几种进口螺栓材料为含有Cr、Ni等舍金元素的中碳低合金钢。热处理工艺为调质处理,碳化物颗粒非常细小均匀。拉伸断口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明,断口微现形貌特征为较深的韧窝。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进口螺栓的抗拉强度在1000MPa以上,硬度在HRC40附近。根据解剖分析结果。选择了三种国产材料45号钢、40Cr和42CrMo钢,采用调质、淬火和中温回火、等温淬火三种热处理工艺。然后对其组织和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0Cr和42CrMo经850℃油淬和450℃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与进口螺栓材料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选取实际工业生产的TC21钛合金锻件,研究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动静态力学性能并疲劳断口形貌.结果表明:TC21钛合金经过准β锻造后显微组织为网篮组织,其组织中存在未完全破碎的晶界α相,锻件头部、中部和尾部的组织有一定的差异.不同部位锻件均能获得良好的拉伸性能,且拉伸性能稳定.R=0.06时,头部、中部和尾部样品的疲劳极限分别是704.2 MPa、698.8 MPa和662.5 MPa.原始晶界α的破碎程度影响材料的高周疲劳性能,显微组织中存在粗大的α片层会导致其疲劳性能降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优化锻造工艺,改善在锻件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会提高TC21锻件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记录仪上测定了铌钛复合强化型590MPa级大梁钢在不同冷速下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并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测试,分析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组织转变、晶粒尺寸和硬度的影响规律。在不同的冷却范围内,试验钢分别获得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速在0.5℃/s以下时,获得F+P,在1℃/s~10℃/s之间时,获得F+P+B,在15℃/s~50℃/s之间时,获得F+B,在100℃/s时,获得B+M。试验结果为轧钢生产提供了工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4种以C、Mn元素为主的试验钢,在相同轧制及淬火工艺下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并利用金相与透射电镜对淬火、回火后的试样进行了组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C含量为0.21%、Mn含量为1.5%~1.9%时,经过860℃保温600s后水冷,然后再加热至350℃时效600s后空冷,试样的屈服强度达到1145~1171MPa,抗拉强度达到1270~1304MPa,伸长率A_(80mm)≥3.05%。微观组织分别表现为:淬火后的试样中板条马氏体居多,而回火后的试样中板条马氏体内有大量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5.
通过低碳微合金设计,LF+VD复合精炼,控轧控冷等技术,开发了高韧性厚规格X80管线钢。检测了X80管线钢钢板及直缝埋弧焊管的力学性能,结合金相对微观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开发的X80管线钢屈服强度均达到600MPa以上,屈强比小于0.93,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韧脆转变温度低于-60℃。直缝埋弧焊管管体组织较均匀致密,金相组织为B粒(贝氏体颗粒)+PF(多边形铁素体)+P(珠光体),粒度达12级,夹杂物均控制在1.0级以内。  相似文献   

6.
以废钢、废机铁及回炉料为主要原料,配以增碳剂和球化剂,通过中频炉熔炼,同步生产出了铁素体球墨铸铁管件及其Y形单铸试样。单铸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及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所生产的球墨铸铁其抗拉强度平均为455.0 MPa,屈服强度平均为328.2 MPa,布氏硬度平均为171.0 HBW,伸长率平均达到15.3%,优于GB/T 1348-2019中QT450-10的性能指标;基体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球状石墨分布均匀、圆整度较好、大小相差不大,有点状石墨存在,能够满足此类管件产品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冯菁菁 《考试周刊》2011,(82):156-157
本文分别采用普通金属型铸造、电磁搅拌、半固态挤压方法制备铝铁合金,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成型方法后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结果表明,铝铁合金经过半固态成型后组织被细化,力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抗拉强度由普通金属型铸造时的160MPa提高到了271MPa。  相似文献   

8.
某客户外购了一卷冷轧原料,尝试进行高温用捆带的试制,委托对其进行性能评估,以确认该原料钢卷能否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为后续是否批量采购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该冷轧原料进行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和板形进行分析,可以确认其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上仍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建议客户在批量采购前最好对产品的捆扎方式、应用对象、生产工艺和性价比进行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9.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三个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组织特征并分析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样组织均由铁素体和马氏体岛组成。1#、2#、3#试样的马氏体岛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3.87%、10.48%、6.49%,对应的抗拉强度分别为723MPa、654MPa、594MPa,表明随着马氏体体积百分比增加双相钢的抗拉强度逐渐上升。2#试样中发生碳化物分解的岛数量最多,屈服强度最低,推测马氏体分解,产生体积收缩,铁素体中位错发生恢复和松弛,是降低屈服强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研究了三种980MPa级汽车薄板钢的延迟开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DP980钢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QP980钢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少量残留奥氏体,TWIP980钢组织为单一奥氏体及奥氏体内部的大量退火孪晶。在5%NaCl溶液中,DP980、QP980和TWIP980钢的抗延迟断裂性能依次变好,TWIP980钢的抗延迟断裂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退火工艺对轴瓦钢背用冷轧带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退火保温时间、提高退火温度有利于改善渗碳体分布,并增加延伸率。在保温时间为4小时、退火温度为700℃的退火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延伸率达到43%的最高值,其屈服强度为220MPa,抗拉强度为355MPa,金相组织为铁素体+渗碳体,渗碳体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以及能谱仪等手段,研究不同的氮含量对400MPa级钢筋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氮含量的增加,钢筋的强度有明显的提高,但断后伸长率变化不大,这与钢中析出物尺寸大小、弥散度以及氮的固溶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程应用中的高强螺栓表面硬度低、涂层结合力差、易脱落等问题,设计了热处理与表面处理对高强螺栓用钢性能影响研究的综合型实验。对35CrMo钢进行870℃×25min淬火,再经500℃×1h+550℃×1h回火的35CrMo钢,分别达到了制备12.9级和10.9级高强螺栓标准,对其进行渗N处理后,表面硬度达到了850HV,比心部显著提升。对渗N后的35CrMo钢表面涂覆锌铝溶液,其耐蚀性得到显著提升。该实验涉及材料热处理实验工艺和材料表面处理实验工艺,还涉及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测试的常用分析手段,是科研辅助教学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对工业化生产的C-Mn-Al系高强度、高塑性冷轧钢板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材料的抗拉强度为730MPa,屈服强度为470MPa,延伸率达到28%,屈强比为0.63;钢中的主要强化元素为C、Mn、Al,相应的最大含量分别小于0.21%、1.5%、1.6%,材料的原料成本低,生产工艺适应性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铝合金材料不能满足动力机械用的薄壁高强韧铝合金零件的要求,通过改进材料配方和制备方法,得到符合铝合金挤压铸造工艺要求的高强韧新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材料生产的铸件平均抗拉强度达到300MPa,高温抗拉强度268MPa,伸长率超过1.73%,硬度超过HB95,微观组织晶粒致密,基本无缩松缩孔等缺陷,达到了高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常温和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X21Cr Mo V121钢显微组织和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的回火热处理后,微观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冲击韧性呈上升趋势,而强度及硬度逐渐下降。为了获得较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此类钢较好的热处理工艺应为1 050℃加热保温1 h淬火后,在720℃加热保温2 h空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45#钢支座为典型制件对钢质液态模锻制备工艺过程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制件组织性能的影响,对制件不同位置的组织性能进行探讨,优化和改善液态模锻钢制制件性能,为钢制制件的液态模锻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点:1.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钢质液态模锻工艺过程,为试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2.对制件不同位置的组织性能分析,探讨了塑性变形在液态模锻工艺过程中的影响。方法:1.采用Pro CAST模拟软件对45#钢液态模锻的凝固过程、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变化进行模拟(图6~8),并对液态模锻工艺过程进行理论优化;2.采用单一变量法,讨论浇注温度和保压时间对成型件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图9~12);3.研究成型制件不同位置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图14,16和17),并讨论液态模锻工艺过程中塑性变形对制件组织性能的影响;4.探讨分析45#钢支座的动态成形工艺(图18),并研究45#钢的液态模锻整体工艺过程。结论:1.熔融金属的最佳浇注温度和保压时间分别在1540~1560°C和35~40s。2.在浇注温度为1540°C和保压时间为35s时,液态锻造制备的45#钢支座具有最佳的组织性能;此时支座盘边缘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维氏硬度和摩擦系数分别为783.4 MPa、17.1%、242.7和0.36。3.45#钢支座不同位置的组织性能差异不大,但由于塑性变形的原因,中间位置的性能表现优于边缘位置。4.45#钢支座的液态锻造工艺过程相对较复杂,包含不同的金属液对流和塑性变形;这些特殊的过程导致45#钢支座的组织性能相对优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退火温度对超低碳钢冷轧薄板进行退火不同时间,然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的分析。结果表明,退火后的薄板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与退火工艺有关。在不同温度退火相同时间,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延伸率开始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后下降;低于700℃退火,强度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延伸率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高于700℃(包括700℃)退火,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开始退火时间延长而迅速降低,而后趋于稳定。延伸率开始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而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与企业合作开发的00Cr9M合金钢,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其平衡相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连续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和再奥氏体化温度曲线并设计热处理工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硬度检测,研究不同淬火和回火温度对00Cr9M合金钢组织形貌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20℃回火工艺下,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00Cr9M合金钢逐渐完成再奥氏体均匀化转变,晶粒及其内部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组织逐渐粗化且晶界更加清晰;在820℃淬火、400℃回火工艺下,00Cr9M合金钢内部形成细小的超低碳回火马氏体并获得所有热处理工艺中最为卓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抗拉强度为1135MPa,屈服强度为869MPa,伸长率为12.5%,断面收缩率为73.0%,洛氏硬度为34.8 HRC,冲击吸收功为243J,满足抽油杆高强度、高韧性的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制备4种不同锰镍比的TWIP合金铸铁,研究了锰镍比对Fe-Mn-Ni系TWIP合金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锰镍比从3∶2、2∶1、3∶1和4∶1逐渐增加,铸铁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含量增加。在1 050 ℃保温10 h后进行水淬,就能使碳化物分解,获得单相奥氏体基体组织。经过热处理后,锰镍比为3∶2的TWIP合金铸铁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为885 MPa,伸长率为2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