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小妇人》中的女性,详细阐述了奥尔科特的女权主义观点,同时于奥尔科特在小说中展现了她的个人经历,因而确认《小妇人》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上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A3):14-15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是美国女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刻画了鲜明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自主自强、追求平等的诉求。本文以马奇姐妹们的母亲为中心,分析论述马奇太太在"小妇人"们的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世界名著《小妇人》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的代表成名作。本书是以奥尔科特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出版后打动了无数国内外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小妇人》里充满了强调个人尊严和自律观念的超验主义,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富有强烈感染力,崇尚自然,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中马奇家四姐妹一方面拥有革新意识,坚持信仰,热爱劳动,追求独立,散发着新女性的魅力;一方面积极维护传统中的美好因素,努力扮演好女性的家庭角色,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小妇人们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源于作者奥尔科特所处时代的两种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这样的思想鼓励小妇人们即敢于肯定现实、自食其力;也敢于超越物质的限制,寻求心灵的本质,而这些都是当代的女性们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具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和道德劝喻属性,作者以马奇家的女儿们由“少女”转化为“小妇人”的身份置换书写了女性成长的隐秘过程,展现了女性社会身份转变期的微妙心理变化,以及社会集体无意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从女性人物成长曲线和启蒙转化路径中透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历史环境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奥尔科特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妇人》刻画了马奇家四个姑娘成长的历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本文以女性批评为视角分析文本,阐释出作者奥尔科特对女性的界定,这对于当今女性的自我定位有着现实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妇人》是美国作家露意莎·梅·奥尔柯特最著名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描述南北战争期间马奇一家的生活与四位女儿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对职业和家庭选择的心声,为美国超验主义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讨论《小妇人》中人物乔违反合作原则后,所产生的会话含义,从而了解乔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19世纪女作家,其作品《小妇人》及其续集《小男人》《乔的男孩子们》被统称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三部曲。三部曲中的一些女性角色不同于19世纪的传统女性,本文旨在运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分析三部曲中女性的超越性,即外表和行为表现的男性化、对成功事业的追求和对婚姻的自主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奥尔科特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了解作者自身女性意识的发展及其对男女平等的呼唤,以期为新时代女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女性意识,是对女性的角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它永恒存在于女性文学中,是解读女性文学作品的钥匙。本文从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追求和男性同等社会地位以及独立自主意识三个方面解读了奥尔科特作品《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展现19世纪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小妇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时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四个女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故事.本文主要是讨论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和这些女性意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细读海尔曼的《小狐狸》,发现家庭中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男性对其施加父权压迫。父辈的财产传男不传女,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决定权。父权社会不给女性提供工作的机会,将她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中,造成了女性对家庭中的男性的经济上的依赖。通过分析《小狐狸》中三位女性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由于父权价值观,三位女性均受到压迫和束缚,尽管个人的反应不同,但都变成父权压迫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北宋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伦理传统,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被认为是对妇女地位的贬抑。事实上,二程此语,虽然是对妇女地位的一种消极的看法,但也充分表达了二程内心深处对妇女的期望。而从二程关于妇女的看法,也可以反映出北宋当时的社会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3.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喜爱,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把其作为女性文学的典范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文中注重分析作品中父亲这一男性形象缺失背景下的女性内心渴望平等和参与社会的愿望,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才能的压制,从女性意识的萌发支持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1-112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擅长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于评论界,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短篇小说《雨中猫》与《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将他的女性人物置于与其男性伴侣冲突的混乱当中,意在指出女性困惑的根源。海明威批评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将女性看作是纯粹的附属品的男性,以同情的笔调描写着女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纷芸多姿,呈现出有剐于以往文学作品女性形象不同的风貌。变形幻化让她们突破了传统女性、普通女性人物的单一化范式,代言了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审美理想,对女性审美意蕴作了极大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苏童是以写红粉生活著称的,但他却有别于其他作家。他把文本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历史土壤中,其女性人物远离"现代意义"的思想和生活,背负着无理性的历史文化负担。苏童以敏锐的视角,深入女性隐秘的内心,在独辟的审美想像空间里,描绘出一幅幅残缺幽暗的红粉生活图案。  相似文献   

20.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分析,深刻揭示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