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梁代《刘生》诗溯源,分析梁陈两代帝王咏侠诗的特色及游侠形象的改变。梁陈帝王咏侠诗在宫体诗风影响之下,呈现出与建安风骨迥异的柔靡之音,咏侠诗在不同作者笔下被赋予新的形象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梁陈时期七言诗发展状况的评述,指出梁陈时期不但产生了数量丰富的七言诗创作,而且此时的七言诗歌创作在诗歌格律上也有着诸多讲究和开拓,对后世七言诗,特别是七言律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辞赋大师,司马相如不但创作丰富,而且已相当充分地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比较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强调“赋家之迹”,注重赋的审美表达;推重“赋家之心”,认为赋家的心神之运,无限广阔自由,上可以苞笼字审,下可以总览人物,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感受,被认识,但这是一种自得于心的东西。只能自己去体会而不能言传。  相似文献   

4.
志人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初创期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晋裴启的《语林》为代表的汉魏时期,以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晋宋时期,以梁《殷芸小说》为代表的梁陈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审美追求呈现出了四个倾向。  相似文献   

5.
平淡自然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主流,苏轼受先贤尤其是受司空图的启发,结合他的创作体会,提出了“味外之味”的审美追求,并在文艺创作中加以运用,创作了具有“味外之味”的新文体和陶诗。  相似文献   

6.
浅论梁陈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带来了梁陈边塞诗的繁荣。具体说来,一是追求“情灵摇荡”的悲怨情感强度是诗人共同的审美心愿,而这一审悲快感则是民族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晶;一是“趋新求变”的时代风气感召着诗人。此外,“北歌南传”和“北伐战争”也起了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六朝骈文在审美情感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从建安时期的悲凉慷慨,转变到两晋的清远高深,再到晋宋之际的纵情山水,将个人情感通过山水展现.齐粱陈时期的钟情女性,叙述两情之间,表现男性的一种赏玩心理。梁陈时再兴起相思离别,既有思乡之情,也展现边塞将士及其亲属的相思离别。  相似文献   

8.
属于南朝后期的梁陈两代偏安江南,又正值宫体诗风的鼎盛时期,故此间的边塞诗创作受时代氛围、地域环境、审美趣尚以及诗人心态等诸方面影响,诗中的“边塞”形象也向“阴柔化”和“心理化”方向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边塞”形象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从作转向本和读,后现代主义提出“作之死”,推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中心论,但是主体的缺失却使学研究和评论陷入语言表征的危机。在新的世纪反思叙事学创作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创作主体的审美反映过程、审美心理定势以及叙事方式等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作并没有死,他只是“无言”于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困境。然而作的退隐、意义的消解导致学艺术的合法化危机,从学研究的本体论和目的论出发,我们应当重建创作主体的地位,并藉此在被解构了的本废墟上建构新的思想,寻求相对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风土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的民族风情,不但改变了元代以前西域诗凄楚之情,而且也影响了后代西域诗的创作。其诗中表达了一种“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豪迈之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西域诗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玄学的基本要义便是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它既启迪了中国人“诗意栖居”文明幻美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促使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在其影响下,魏晋士人将这种崇尚自然的人生品位,演绎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使诗文呈现出淡泊超拔、清虚宕逸、自然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提出并探讨了中古士人尚“简”的审美观念问题。“简”构成了魏晋人物品藻的一个审美标准,也是中古士人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观念。“简”代表了一种人生追求,也显示了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审美观念滥觞于《周易大传.系辞上》,其在中古时代的发展与确立,与魏晋玄学有密切的关系。“简”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最基本的美学范畴,从陆云到刘勰无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的美感、朦胧和悲剧性源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距离对审美起到一种神奇的间隔、超脱和过滤作用,从而突现和彰显美的本质。唐宋词的朦胧体现在距离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唐宋词的悲剧性的背景乃国势衰颓或个人不幸命运使然,但究其产生悲剧性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距离的把握全在于作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4.
宋巍 《唐山学院学报》2012,(4):14-16,38
魏晋时期小说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于前代史传人物的侠客形象。这些侠客不但行侠仗义,胆识过人,而且具有非凡的武勇。这种侠客的"武勇"实质上是小说家通过侠客与强大敌人的斗争和侠客自身的言行赋予侠客的"超人"属性。分析侠客的"超人"属性,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中国武侠小说已初步形成"以奇为胜,饱含人情"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的深刻表现,是人的觉醒,在人生观上,否定神性,强调人性,这就必然导致在审美观上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注重审美主体同时作为审美实体的美的价值。魏晋的美学,正是在以魏晋风度为主体的人物品藻中体现、发展起来的,前提却是反对两汉经学、崇尚老庄的玄学。它一方面为魏晋美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哲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命题、范畴,或者直接地转化为了美学的命题、范畴,或者间接地启发了美学命题的提出。所以,魏晋的玄学与美学在人的自觉的时代主题曲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玄学为美学提供哲学基础,美学又具象地体现了玄学。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美表达、叙事建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乡村在明清小说叙事之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叙事节奏上起到张弛相间.是缺场的叙事动力,给小说带来客观真实感的陌生化叙事以及所具的“奇”“险”“趣”“味”叙事张力。明清小说的乡村描写之价值应予以重估,以纠长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其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题画诗是历代文人喜用的题材,明清以降尤为风行。有着极高艺术修养的清代女诗人,将其当成她们驰骋才情的"命题作文"。她们熟练地驾驭着题画诗的创作方法,将画面上的物象转换为含蕴深厚的意境,寄托对生活的感悟,形成了独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1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20.
南唐及北宋前期的艳情词与花间艳情词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在群体的创制中显现了“新质素”和“新趋向”。南唐及北宋前期艳情词写出了艳情的深意。潜入了词人的主体意识,具有以雅笔写柔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