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鬼馗对答     
钟馗的故事起源甚早。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于何时。”但到了《补笔谈》中,沈括又补叙了吴道子画钟馗的故事。据说钟馗原是一名不第武举,现在也是一个鬼,不过是一个“大鬼”。虽然不第,还是忠心耿耿,决心为唐玄宗“除天下之妖孽”。唐玄宗病中见鬼,就叫吴道子画了一幅钟馗图,张扬他祛邪魅、静妖氛的功业。据此,沈括以为画钟馗似始于开元间。不过,后来的学者,也有以为钟馗的故事更为久远,可以上溯先秦。自唐以后,天下画钟馗的多了,丁聪画的这幅钟馗却有点特别。“别”在何处?当初吴道子画钟馗,蓝衫戴帽,袒臂跣…  相似文献   

2.
由宋人记录与建构的钟馗文化程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前关于钟馗的文献记载仅存零星片段。史书中记载了南北朝时期有钟葵(馗)、辟邪、白泽为名或字者数例,通过名与字的互文关系与类比分析,推断在其所处时代钟葵(馗)的本体为神兽,当时有以仙佛神鬼鸟兽为名字的风气,其中寄寓有特别的意味。敦煌文书中有"中(钟)夔"的写法,"夔"为虚(耗)鬼,也是神兽,与名字中钟葵(馗)的神兽观念相契合,而且作为"鬼"的属性一直保存在后世的钟馗故事版本中,由此推断,钟馗的起源可能来自于"夔"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利用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构思创作漫画借古鉴今,是很多漫画家常用的表现手法。已故杰出漫画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詹同先生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创作的“百鬼斩尽此精独留”就是从钟馗除鬼的故事演变出来的。传说钟馗是驱邪降妖斩鬼的神圣,能斩除一切妖魔鬼怪,是千家万户的保护神,然而这位斩尽百鬼的大英雄却对付不了阿谀奉承的“马屁精”。看了这幅搔痒图令人忍俊不禁,笑后又让人无限深思。  相似文献   

4.
许欲晓 《兰台世界》2012,(25):69-70
一、钟馗的来历真正出现"钟馗"这一名字,是《梦溪笔谈》卷下里的记载:自开元的时候,唐玄宗在骊山阅兵后,回到宫中即染上疟疾,久治无效,卧病一个月。其中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看到两只鬼,一大一小,身穿红色衣褂的小鬼意图偷去玉笛和杨贵妃的绣香囊,盛怒之际,见头戴巾帽,满面虬髯大鬼,把小鬼的眼珠挖下然后吞掉[1]。此大鬼接着对玄宗说:"臣钟馗  相似文献   

5.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6.
纵览古今中外,名于世者,以神人居多,而鬼似乎就很少了,如钟馗,多少年来,我们还没有一部真正完整的传奇小说来为鬼中雄杰钟馗立传,这是令人扼腕的事情。值得欣喜的是,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通俗传奇小说《钟馗全传》(王小舒、陈广澧、王正美著)终于弥合了这一遗憾。25万字的《钟馗全传》自具一种悲壮之美。这样一部普通的传奇小说,竟有着异乎寻常的穿透力,慢慢征服了我们的心。作者以饱蘸情感之笔,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千古奇鬼;想象的翅膀为情感之风力所鼓荡而高飞远翥,带我们入一飘忽迷离的艺术世界:这里人鬼混杂,阴阳交错,善恶相兼,欢乐、恐怖、静穆、喧  相似文献   

7.
斧正的由来     
斧正的由来“斧正”也叫“斧政”、“郢政”,一般是指请人修改文章时使用的词语。“斧正”一词是根据《庄子》里一则小故事引申出来的。据《庄子·徐无鬼》载,春秋时代,楚国段都(今湖北省江陵县)有一个人鼻尖上突然粘上了一块白土,怎么揩也揩不掉,觉得很别扭,于是...  相似文献   

8.
看到新民晚报最近报道,上海有的小学开展“啄木鸟”活动,让小朋友们到商店去纠正写在招牌和柜台上的错别字,却遭到某些售货员的奚落和拒绝,不禁叫人产生悻悻感。这个有趣的“捉虫子”活动,既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很有意义,理当支持。其实,错别字岂止商店有,报纸上也不少。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是“捉虫子”的专家。早在邓拓同志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时候,就请吕教授纠正报纸上的文辞差错。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9.
看到新民晚报最近报道,上海有的小学开展“啄木鸟”活动,让小朋友们到商店去纠正写在招牌和柜台上的错别字,却遭到某些售货员的奚落和拒绝,不禁叫人产生悻悻感。这个有趣的“捉虫子”活动,既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很有意义,理当支持。其实,错别字岂止商店有,报纸上也不少。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是“捉虫子”的专家。早在邓拓同志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时候,就请吕教授纠正报纸上的文辞差错。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亦人亦鬼亦神的人物,钟馗形象在清代宫廷戏曲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大戏《劝善金科》与除夕承应《殿庭驱祟》的钟馗继承了岁暮驱鬼的传统,却以"温和"的形象呈现,作祟嬉戏的乐器消解了年终驱傩的严肃。元旦承应的《膺受多福》《万福攸同》,多达百名的钟馗只是福德星君命下"迎福""集福""锡福"的舞者,功能性的仪式再现与新正朝贺、君臣同欢的现实相呼应。清宫"嫁妹"戏曲并存昆曲折子戏《钟馗嫁妹》与除夕承应《南山归妹》,后者是宫廷剧作家模仿昆曲《思凡》而新创的钟妹戏曲,出嫁的喜庆热闹既迎合了除夕节令,也弥补了大众对钟馗小妹的想像。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围棋比赛消息,颇有韵味。此文由新华社记者朱国贤采写,撷取的是聂卫平和汉城棋手曹熏铉在第一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第一局的一个小镜头,刊登在4月2日《新民晚报》第3版上,题为《手抖心不宁》。好在此文不长,仅110个字,如果以电台播音速度计,也只有35钞钟。这里不妨全文照录: “应氏杯围棋决赛的对局室里,聂卫平掏出一支烟,再拿出根精制的烟嘴,反复了多次才把烟插入烟嘴。他的手,在轻轻地抖动。  相似文献   

12.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民间木版年画在当时已很盛行。1127年,金攻破汴京,迫使年画作坊的艺人迁到距开封45里的朱仙镇,遂有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称。……  相似文献   

13.
《燕赵都市报》自今年3月24日公布《请您为本报“捉错”》的启事并设立“捉错台”后,每日(基本上)在报上公布读者捉错的情况,迄今已坚持数月,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我接触的读者中,有不少人为“捉错台”叫好,称赞“都市报”在河北报刊界开了先河,是一个壮举。我也有同感。为何一个小小的“捉错台”能在读者中得到这样的好评,引起强烈反响呢?我感到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庆祝建国50周年的报道,是今年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时,《新民晚报》筹备50天,推出了50版豪华版,这是《新民晚报》复刊以来的第一次,出版后也得到了广大读者以及新闻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新民晚报》已经有了很好的思路、很大的容量,庆祝建国50周年的报  相似文献   

15.
最近,武汉市检察院对非法捕杀我国珍贵蝴蝶和昆虫,并进行走私的案犯刘某和谌某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时(见1993年11月25日《新民晚报》)。此举很使一些人感到意外:捉虫子也犯法?而在此之前,自  相似文献   

16.
吉林台的“农民问事处”广播是《对农村广播节目》中的一个专题。每周三四次,每次十分钟左右,回答听众三至五个问题,采用编、采、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形式。编辑、记者在广播里直接同听众“见面”。这个节目开办一年来,深受广大农民听众的欢迎。“农民问事处”经常收到听众的来信,仅今年一至四月份,就收到农民来信1,238封。有的是用挂号寄来的,有的是托人捎来的。在这些来信中,有的是反映情况的,有的是询问事宜的,也有的是叙说自己的苦衷的。有关婚姻恋爱、前途、理想等个人问题,甚至家庭闹纠纷的事,农民也写信找“问事处”帮助解决。还有  相似文献   

17.
赵红玲 《新闻记者》2005,1(10):8-10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新民晚报于2004年5月启用“962288呼叫中心”以来,在参与报业竞争、最大限度地占有社会新闻线索方面,功效显著。新民晚报为此设置每天两个版面的《昨夜今晨》,  相似文献   

18.
页录有赵之谦画扇面钟馗的题字: “什么东西是纸扇,这将面孔可怜见,满腔侧隐,周身懵懂,黑天昏地翻旧谱。半分钱,凭挪动。仗师父,方慎空。赖兄长,且增重。打灯笼。本有外甥承事,细作神通军帐坐,娄罗鬼溷天门洞。凑眼前节约写端阳。题词总。”这段题语读来 牙而且难解  相似文献   

19.
云梦睡虎地秦街中的《日书》甲、乙篇,主要记载的是古人选择时日以趋吉辟凶的内容,属于古代的“日者”之术。这类书后世称为“通书”:今日民间还保存着有类似内容的“黄历”,说明这一风俗流传的久远。与面世通书稍有不同的是,《日书》甲、乙篇中还记录了一些鬼怪和驱除鬼怪的方米,尤其是《日书》甲篇中的《法咎》篇,更是这一内容的集汇,从中可以看出楚地“信巫鬼、好连把”的民俗及一些道家方米的来源,也可以考察古人鬼神观念的演变。秦简《洁咎》篇中记载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鬼怪,共计有四十余种:刺鬼、丘鬼、单鬼、哀鬼、棘鬼、中…  相似文献   

20.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