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研究“V+不过+NP”这一构式比较义的产生,以及可以进入这一构式的动词的特点,并对这一语法结构衍生出来的相应结构“VOV+不过+N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种结构之间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V+(P+N)”和“(V+P)+N”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困惑语法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到了语法教学的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对它们二者之间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的历时性差异的比较,来进一步拓展思路,理清事实,进而为语法研究和教学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语法研究、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V+tɑ+个VP"是个口语性极强的构式,根据分析和论证,文章认为,其中的"个"是宾语标记,"他"是代词,前指实体成分时为tɑ1,后指"个VP"时为tɑ2,整个构式是一种特殊的双宾语构造。相对于tɑ1来说,tɑ2是一种虚化的表现形式,但tɑ2的"虚化"既符合其句法位置的要求,也保证了构式的韵律和谐。"V+tɑ2+个VP"是"V+个VP"和"V+tɑ2+NP"两个表达式类推糅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存在句(NP1+V着+NP2)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句尾的存在主体(NP2)在句法结构上常常是一些表示无定性的数量短语、专有名词①、光杆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少数抽象名词或短语,但是不能省略或不出现。以谓语动词(VP)为中心,探讨不同的谓语动词和存在主体之间不同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以及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0.
“NP+V+(不)得/C”是指两类构式,一类为表可能的“NP+V不得”;一类为表状态的“NP+V得C”。受事成分在“V不得”、“V得C”这两类述补结构中前置,是受动词、得、补语的凝固化、补语形容词的指动性、补语对述语动词的评价性特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1.
“定语+的+人称代词”句,即人称代词前加定语进行修饰、限制的句式,这一句式在五四以后书面语中已屡见不鲜。那么,这种结构句式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呢?许多学者如王力、倪宝元、詹开第、游汝杰、王希杰、刁宴斌等先生认为是汉语欧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五四以后新出现的。对此,张崇先生在《人称代词前加定语的两条近古用例》(《中国语文》1991年5期)一文中列举了《金瓶梅》等白话小说中的两个例子进行质疑,指出这一句式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构成“(V)一种很新的X”在网络语言特区中由客观陈述发展到主观评价:一是肯定强调义;二是隐性否定义,即“反话正说”。当行为事物性状超过常规,“新”的语义发生变异,超量因子[+过于]被激活,表示太过新奇而适得其反,构式由语法构式演化为修辞构式。两种构式义的逆反关系导致构式呈现正向和负向两种评价功能,其赋得源于主观性、交互主观性和礼貌原则的实现。构式广泛传播并跻身流行语之列是网络语境、认知心理和高频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这/那个+V/A”是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表示突显程度义的常用结构之一,这一结构经常与人称代词和感叹语气词搭配,不仅凸显了焦点“V/A”,而且注入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化色彩。这一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这/那个”指称性下降、陈述性上升。  相似文献   

14.
“多大+(的)NP”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并不相同,该构式义的不同取决于该构式在句法中的位置,与不同构式的关系以及NP成分;本文从句法语义功能的角度对该构式在不同语境中的构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各个构式义之间的关系,即“多大+(的)NP”构式的语义范畴的“主观化”,“多大”的词汇化趋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屡见不鲜,文章主要从(N)+V得+NP+VP句的缺省现象、焦点问题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时此类句式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组相关的带“个”实例构式可以被统摄在图式构式“Np(代)+(来)+(V/A)+(数)+个+ C”构式之下,并呈现出两条承继路径。这种承继被统摄在构式义之下,其表现方式为构式语用功能和内部相关成分准入之间的共变,而促使这种共变产生的是构式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压制。  相似文献   

17.
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1是非终结性的三价动词,V1与补事VP2构成跨越句法层次的、连续的语义关系,具有“无界”倾向,这与“了”的强制性“有界”形式要求不相容,因此“V1+了”不合法。“V1+了”要求兼语NP2必须是受数量词语等修饰的“有界”概念,这使“了”具有了详细说明情状(包括其中的过程与事物)的功能,使VP1、NP2成为兼语句的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成分移位的分析方法,对“V1P+V1+得+MC”结构中“V1P”的动词V1省略情况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该动词省略所需的前提和条件;此外,还探讨了该结构中动词、论元、情态补语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最后一部分针对“V1P+V1+得+MC”结构动词省略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教授提出了个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讨了“时量+N(P)”中能够进入的N(P)的语义特征——具有过程性或时段性;以省略插入点、“时量+N(P)”作何种句法成分、成分易位应对的情况,具体辨析了“时量+N(P)”有状中与定中两种句法关系;其语用价值是表达的省略、简练性,“时量+N(P)”也有活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想+N(P)+V"格式是"想+V(P)+N"格式的转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和动词都能够自由地进入"想+N(P)+V"格式,它会受到结构、音节、感情色彩、功能指向等诸多语法条件的制约。文章探讨了进入"想+N(P)+V"格式的语法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