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结构助词"的"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文章在汉语本体及"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维吾尔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时的表现,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在"字方所短语时,常常出现句中位置上的偏误。文章采用抽样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越南留学生习得"在"字方所短语的句中位置偏误作了统计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教学策略:(1)标记理论与"在"字方所短语的偏误教学策略;(2)汉越句法成分对比与"NP+VP+在+方所"结构的偏误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汉语"被"字句由于本身复杂程度高、习得难度大,使其成为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造成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的主要原因既有"被"字句自身的,也有学生学习和教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王宣予 《小学教学参考》2011,(6):98-102,110
从中级阶段越南学生的大量平时习作中筛选出"得"字补语句做为研究对象,考察该阶段越南学生在习得此句型时产生的偏误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之后"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也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语。该文以中介语语料为基础,分析了留学生在不同阶段习得"之后"的情况,归纳了留学生在习得"之后"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之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N+V+得+A”句,发现韩国、印尼、越南、日本四国学习者习得这一句式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级二阶段是萌芽期,这一时期该句式的功能较单一;中级一阶段是繁盛期,表达功能开始多样化,但该阶段也是学习者偏误率较高的时期;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是高原期。四国学习者在习得“N+V+得+A”句时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了解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句法语义特征,将"有"字句划分为六类下位句式:S1:A+有+B;S2:A+有+数量/多么、多、那么+Adj;S3:A+有(所)+双音节名动词;S4:A+VP+有+B;S5:A+有+B+VP;S6:A+有+B+(这么/那么)+Adj。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归纳出韩国学生习得"有"字句五种偏误类型,按照偏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误代>遗漏>错序>误加>杂糅。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习得区间法、蕴含量表法对"有"字句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各下位句式难度等级和习得顺序:S5、S1较容易习得,S2次之,S3、S6较难习得,S4最难习得。教学时应按从易到难原则分层次进行:S1、S5可安排在初级第一阶段;S2可安排在初级第二阶段;S3、S6可安排在中级阶段;S4可安排在中级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第一语言(L1)学习和第二语言(L2)学习的角度,通过对"关键期假说"发展动态的综述,证实了"关键期假说"对第一语言(L1)学习的决定性影响;并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SLA)领域对"关键期假说"支持派与反对派的观点,最后得出L2学习不存在"关键期"只存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第一语言(L1)学习和第二语言(L2)学习的角度,通过对"关键期假说"发展动态的综述,证实了"关键期假说"对第一语言(L1)学习的决定性影响;并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SLA)领域对"关键期假说"支持派与反对派的观点,最后得出L2学习不存在"关键期"只存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近年来趋向补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情况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和习得顺序研究两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趋向补语时的主要偏误为结构偏误和语义偏误。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语言迁移、规则泛化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学者们还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国内关于趋向补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无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进一步拓展和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盖晓伟 《现代语文》2009,(7):129-131
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过程中:"了2"的习得先于"了1";无论是了1还是了2,语误均倾向于过度使用;"了1"的习得要经历比较艰难的过程,即使汉语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在"了1"的使用上还有较高的错误率;了1,和了2的混用率说明"了"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还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 ”,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b”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相似文献   

13.
"被"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被"字句时所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遗漏、误加和误代几个方面,针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被"字句所产生的偏误,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时予以强调和指导,以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汉语的被动表达。  相似文献   

14.
"在+NP"结构是越南学生习得介词"在"过程中使用较多、偏误率也较高的一种结构,越南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在+NP"时产生了9种偏误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介词"在"自身的复杂性、学生学习策略的主观偏离等,在对越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病句教学、基本句式教学、语境教学、汉越对比教学等教学方法能有效避免此类偏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韩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体标记词"了"时常会产生偏误。本文基于HSK动态语料库讨论韩国留学生习得"了"所出现的偏误,分析了学生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曹冬雪 《文教资料》2010,(12):27-28
中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常常把"让"、"使"、"叫"这三个词等同起来,造成偏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让"字句与"使"字句、"叫"字句是不同的,它可以表示多种句式义:愿望或号召,听任或容许,使令、致使。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老挝学生作文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他们习得该语法项目的偏误类型,运用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偏误成因。结合偏误的具体统计数据及偏误成因,归纳了老挝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难点,即"的"和"地"、"得"的区别,"的"字短语的使用,称谓性定语的使用语境,多项定语中"的"字的使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维吾尔族学生对"上哪儿去"和"目无全牛"的习得偏误入手分析,探讨习得偏误的原因。从语境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偏误的文化因素,进而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语用与文化的关系及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外语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会分为初始、后续和高级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信息的输入、加工与储存在途径和方式上都不尽相同,并明确指出:(1)外语学习信息加工存在有"初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功能特征;(2)习得母语后处于"冬眠"状态的UG系统,会在外语学习从后续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过程中,受神经网络相关系统的作用而重新启动,生成外语语言-思维结构系统,这一结构系统会与外语知识-认知结构系统一起,共同参与信息加工处理,构成外语学习信息加工特殊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对英语母语留学生汉语情态助动词习得过程及偏误进行探讨和分析。在内在因素方面,文章将竞争模式与"对应""内置"两个语言处理过程相结合,通过对英语母语者汉语情态助动词运用的个案追踪研究,显示语言运用是将形式与功能进行"对应"和"内置"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语言形式的竞争及对各形式竞争强度的调整。但除了"对应"、"内置"和"竞争"这几个内在认知因素外,习得偏误的产生和语言处理过程还受到外在因素("输入")的影响,文章从竞争模式提出的信号可靠性、信号可得性、信号冲突强度三方面分析了输入对情态习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