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挫折。然而,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阅历方面的限制,初中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因而,在生活中常会发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产生挫折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抗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加强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海荣 《教师》2014,(26):8-10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而面对挑战,中学生预防和应对挫折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中学生挫折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又有教育者认识不足、教育水平落后等因素。在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从主导、辅助和补充的角度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有梦就有方向,现在的学生恰好缺少的就是梦——自己的梦。励志教育不是塞给学生以理想,而是通过感悟人生的点点滴滴,认识自身,认识社会;是通过心理的、哲学的角度去考量自己应该怎么做,树立自己的理想,寻找自己的梦。一个人的人性中的"天堂"或是"地狱",其实就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将自己的人生扭转向光明的一面,那么人性中凸显的自然是光明的一面,而如果人们决定让自己背对光明,那么人性中凸显的也就是黑暗的一面了。青少年正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学校挫折教育概念涵义与现实案例入手,阐述了"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阐明了如何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教师;学校。对当下中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挫折教育是让学生体验有限度、可承受的挫折,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重新认识自己,达到在遭受挫折后仍能相信生活和提升自我的目的。挫折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实施路径都高度契合,依托劳动教育实施挫折教育可以从学校课程设置、家庭和社会参与、多样化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片面追求赏识教育容易使学生变得虚荣脆弱,教育者应该在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适当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科学发挥挫折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增强受挫折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磨砺他们的意志,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挫折,将会是学生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磨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磨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既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提高耐挫折的自我评价基础,又要教育学生敢于挑战挫折,以提高主动迎击挫折的勇气。其次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磨砺教育,让学生多方面经受磨砺,历练人生。再次要多方拓展磨砺渠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磨砺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8.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具体目标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提出,要"在小学阶段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生涯教育","加强对学生人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自己的理想、憧憬与学校的学习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郑乐芳 《成才之路》2009,(19):27-27
理念阐述:当今社会信息铺天盖地,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错综复杂:成功与挫折同在,危机与挑战并存。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上必然也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但他们又争强好胜,血气方刚,面临挫折,陷入困境,人生遭遇PK时,他们该如何应对?教会学生去认识挫折,提高他们的抗挫受挫能力。是青少年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唯有鼓起勇气,以无畏的精神面对挫折。战胜自我。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而且该阶段学生对于学生性格塑造和培养至关重要,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中,首先从自然、社会、教育、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对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中职学生"挫折教育"角度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中职学校加强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性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教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74):151-152
新一代的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挫折,对于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此物理教师应该对"挫折教育"的理念有正确了解,结合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耐挫折能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培养学生挫折教育指导的责任,利用体育教学的活动性、交往性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当前挫折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痛苦教育"和"速成教育"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合理地进行挫折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建立成功途径"项目是加拿大安省教育最大的亮点,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和职业人生规划。它帮助学生自我引导,自我发掘,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成为自己人生的创造者。此项目通过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念、对职业的定义使成功的途径更为多样、对职业或人生规划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成功的创造者以及为学生成功提供更多额外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这种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可以让学校课程更具有实效性,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同时也是家校关系良性转化的绝佳契机。  相似文献   

14.
侯新磊 《山东教育》2012,(11):33-34
有学者曾提出"北斗星"理论:"教育的终极取向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人生’。教育艺术必须有一个终极取向或‘北斗星’———人心、人性、人格的真善美作为指引。坚持趋向这个‘北斗星’,教育越艺术、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高中历史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价值。但新课改以来,面对让很多同仁不适的"专题式"教材,如果我  相似文献   

15.
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有社会、家庭、个体、挫折等,需要通过认识自卑心理的危害,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正确归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塑造良好性格;明确奋斗目标,执著追求等来克服。  相似文献   

16.
周燕 《广西教育》2013,(6):72-72,85
中学生虽已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但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的要求:"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见,写作强调的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个性化感悟  相似文献   

17.
孙平 《中国教师》2013,(8):69-69
<正>众所周知,优胜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挫折"、面对失败,但只要努力奋斗,就值得尊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能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力量,引以为鉴,激励自己,昂扬向上,这便是有价值的人生。青少年正处于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高峰期,如何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这个问题极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科学》2017,(Z1):62-63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的教育引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生涯发展教育旨在激发学生规划未来的意识,能够认识到当前以及未来的社会环境和实际工作,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为学生的自我实现、适应社会等做准备。它的教育内容是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对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进行合理  相似文献   

19.
钱素林 《成才之路》2013,(26):34-3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加,所以我国的基础阶段教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展。初中属于学生求学生涯一个重要的阶段,其承载着基础理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初中时期属于青春期的叛逆时期,情绪和心态都不稳定,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缺少应有的承受能力,心理各种承受能力较差。初中的体育教学重点应将"健康第一"放在首要位置,老师日常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本文将阐述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分析学生出现挫折心理的因素,然后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一、挫折的含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松云 《班主任》2003,(7):43-44
人的一生,对于浩瀚的宇宙是弹指一瞬,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因此,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也不管处在一个怎样的人生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一些挫折,因此,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承受挫折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学生自杀、轻生的事件实为不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庭、社会的原因,也有其它客观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太弱。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弱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