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意思是说,有道的人顺其自然而不恣意妄为,潜移默化而不发号施令,但天下人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田锐 《教育评论》2022,(9):99-105
家庭教育中的无为更接近于老子说的人道无为。无为之“无”带有“因为无,所以想有”的激发机制,而“为(伪)”则易引起“从对立到预设对立”的连锁反应。无为的家庭教育意涵是引导而不打扰,引导即以心虚心,使“伪”趋无;不打扰即以无促有,使“有”自发。“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教育目的是辅助儿童自然成长,其理想化的目的是非刻意的,属于无动机的天道无为,但其现实性的目的是低强度的,属于低动机的人道无为。无为家庭教育的践行方略包括以处下而以退为进,以不争而协同共进,以不言而留有余地,以弗居而更新区分,以无弃而保而不弃,以不仁而无偏无爱。  相似文献   

4.
老庄自然主义教育的根柢在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圣人”是此思想在教育目标上的反映,"不言之教”则是其教育方法.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其合理因素,在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6.
大美无言,作为哲学的美,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生存的方式。大美无言,语出《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无为而治"包括"治身"与"治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治身"是根本,以"养生"为基本出发点。圣人按"道"的无为法则养生蓄德,最终达到与"道"同一、像"道"一样长久。圣人按"无为"法则治理天下,让百姓们回到万物初生时的混沌状态,满足于粗陋的生活,保全精神,颐养天年。圣人与百姓都顺应"无为"法则,都能长生,就是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8.
左群英 《教育史研究》2009,(6):17-19,29
《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10.
求虚与务实的价值追求、感性与理性的价值评价、包容与功利的价值选择表现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突与矛盾,而老庄道家“知常无为,行不言之教以治道;见素抱朴,效万物为师以治身”的教化观将能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调适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12.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3.
对于老子"无为"概念的诠释主要有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和顺万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两种代表性观点。郭象则提出,君主的"无为"是顺任万物的"自为",而万物的"自为"以"性分"为依据,也是"无为"。因此,他并不认同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的观点,所以提出"上下皆无为"的主张。郭象认为,万物"自为"则能逍遥,"无为"与"逍遥"意义一致这一点同于庄子。"性分"的主要表现是能力,万物适性的"自为"就是各当其能,这一点受到韩非的影响,也延续了"才性之辩"的思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具有不同主体,郭象认为万物的"自然"也是"无为",这是顺着王充和河上公的思路。郭象对"无为"概念的诠释综合和发展了之前学者的思想并有创新,突破了老子对"无为"主体的限定,赋予了"无为"概念以新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又说:"无为即自然。"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同样庄子也认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一个人做到无为,也就达到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15.
人、地、天、道之间效法递进,道与自然之间不是效法递进关系。自然是道的本性,万物效法自然,圣人治国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采取无为的方式,通达理想的无为治国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蓝本,是自然原则的具体体现,实质上是精神超越、瞩意未来。  相似文献   

16.
张敏  杨学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1):163-164
老子师德观取法自然之道,从“天道无亲”中,体悟到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性中,观察到师德的无私性;从“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到师德的旷达性。老子深邃的思想对当代师德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18.
生本理念与德育课堂实践的融合,促使德育课摆脱教育困境,实现嬗变。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本理念与德育课程相融相济存在很多巨大阻力。面对学生道德成长问题,德育生本化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梁健敏同志于困境中求索求变,从张力与限度及其关系处理维度,为我们完整呈现了生本理念下的德育课堂观察,既提供了破解问题的视角,又提供了问题解决策略。相信读者定能从中感悟出促进学生德性成长和教师素养发展的具体路径,促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在坚持生本根本方向的前提下,亦须正视由此带来的困扰我们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大自然于万物有道有德,生之蓄之,不盈不亏,"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你愿意怎么利用它所提供的那些个资养,是你自己的事儿,它可不替你操那个心;它既不需要你感恩,也不需要你保护。这就叫"以万物为刍狗"。  相似文献   

20.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