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文章就是把“不应该那么写”的地方,改为“应该这么写”。如何把握“应该”与“不应该”呢?鲁迅先生说:“应该怎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本册《鸟的天堂》是一篇老课文,再次入选义务教材时,文字作了多处改动,分析其成功与不足,对领会“不应该那么写”和“应该这么写”是很有帮助的。本文的改动有三种:  相似文献   

2.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相似文献   

3.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4.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引用苏联作家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  相似文献   

6.
邵建新 《初中生》2010,(9):50-53
鲁迅先生曾说过:“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鲁迅手稿就是为我们留下来的“极有益处”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  相似文献   

8.
《<寒夜>手稿本》显示巴金对小说《寒夜》原文的诸多修改,它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材.将《<寒夜>手稿本》中的改笔诸如关于记人、关于叙事、关于写景等等,与修改前的原文对照分析,在小说如何提高艺术表现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等方面,都能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10.
课文分析例谈铜陵县流潭中学陈应济鲁迅先生谈写作时有这样几句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我想,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应该这么教,必须去时优秀语文教师的课;而不应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生前在教导青年如何写作时,曾提到应从一些大作家手稿中去寻找写作经验。因为这“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是可以从其“苦心删改的痕迹”中,知道“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的。鲁迅先生自然是大作家,研究其手稿,揣摩其用意,是会得到很多启发的。本文准备就《藤野先生》手稿的改动处,举例并加以说明。 一、使不确切处确切 所谓不确切,即不准确、不恰当。遇到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要修改的: (1)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是)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0 0)也还可以坐坐的。但是傍晚,有一间的(0 0 0 0)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0)地响得震天…… (2)从东京出发,不久(远)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3)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栈)里……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3.
我读《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4.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作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不少对话。由于这些对话运用得巧妙、贴切,就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巧用对话的呢?鲁迅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作品中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肖像,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作者所写的《故乡》  相似文献   

16.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是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散文。记叙的重点是藤野先生对作者——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结识——相处——惜别——怀念”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而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至五自然段记叙的却是鲁迅结识藤野先生之前的一些事情,似乎与文章的主题不大相关。我们平素辅导学生作文时,经常辨到要围绕中心选材,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开头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呢? 一、本文主要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文章开头(一至三自然段)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也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鲁迅上学以前的整个幼儿时期都和她一起度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等散文中曾多次提到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长毛""花绿头"等故事。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可见长妈妈对鲁迅幼小的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