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艳在2010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上刊文,结合奥巴马执政以来召开的总统记者招待会实例,梳理了美国记者,尤其是白宫记者的提问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一是多个问题,环环相扣。白宫记者的提问通常都有两到三个问题组成。每个  相似文献   

3.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4.
哈佛大学放寒假了。尼曼新闻基金会主办的记者进修班也停止了活动,我们乘隙来到华盛顿度假。我们的朋友,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苏珊·歇弗,特地打电话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参加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她说,白宫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欢迎中国的尼曼研究员(Nieman fellow)去。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半,她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白宫西北门等我们。那天正是里根第二任总统就职典礼后不久,两旁人行道上搭的观礼台还未拆去,我们弯弯曲曲地走到了白宫。迎面走来一群美国记者,我们一眼就瞥见了当前美国最红、家喻户晓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女记者黛娜·索耶。她在里根和蒙代尔为竞选而举行的电视辩论会上,被挑选为向总统提问的记者。黛娜穿着朴素,慢慢地走过来,和其他记者一起,冒着严寒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27日,美国福克斯新闻名嘴托尼·斯诺正式走马上任成为白宫新任发言人,未来他将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与尖锐的记者们纠缠。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白宫曾经有一位出了名的首席女记者,她的提问可用“尖酸刻薄”来形容,八届总统面对她都两脚发软。她就是现年85岁的海伦·汤玛斯。特点专揪总统“小辫子”说起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一事,许多人都认为白宫的记者们可是给他“行了方便”,没有过分为难。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事实上,当布什每天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批  相似文献   

6.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7.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8.
于夫 《新闻世界》2007,(3):28-29
2500多年前,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征服高卢(今法国)时,向他的新臣民豪迈地宣布:“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时隔20多个世纪,一句相仿的宣言震彻美国:“我参选了,同时将赢得胜利!”希拉里·克林顿向美国首位女总统的权位吹响了冲锋号。这就是希拉里,一个让许多对手感到畏惧的女政治家。对这样一个女人,美国媒体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噱头,而大量最坚定地支持她和最坚定地反对她的美国人也对她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好恶。  相似文献   

9.
——运用背景材料客观地表现记者的观点和倾向。 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不允许记者在新闻中发表议论、褒贬是非。于是,西方记者便通过选择事实和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表示自己的好恶观点,显示出无可指责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优秀的、有成就的记者,必须具备职业素养,即要有较为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能不能在新闻领域中生存。  相似文献   

11.
根据《联合报》报道,担任驻白宫记者近60年的前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玛斯最近过86岁生日,并出了一本新书“民主看门狗?”书名的问号,表达了她对如今驻白宫记者的批判,书中痛批美国媒体沦为官方传声筒,已从“看门狗”变成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被封为“白宫首席女记者”的汤玛斯,曾采访过9位美国总统的经历,让她的著作有如历史教本,不过,她的这本新书主要是对美国新闻业痛下针砭,“民主看门狗?”还有一个副题“:华盛顿记者团的式微及有负公众期待的作为”,显然后生晚辈记者的表现,让汤玛斯十分瞧不起。在华府历经一甲子采访生涯,素以发问…  相似文献   

12.
肖双剑 《军事记者》2009,(12):24-25
陆海鹰的生日是11月8日——记者节,全中国所有新闻人自己的节日。因此,她被同事们戏称为“一个天生的记者”。陆海鹰经常形容“长江韬奋奖”是每一位中国新闻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也正是缘于这种信念,她在新闻道路上不断登攀,最终成为海南新闻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可能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隐去真实姓名而用笔名。记者写新闻用笔名本无可厚非。但若运用不慎重或不规范,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记者通过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经过构思写作成篇,署上自己的名字包括笔名,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承担着相…  相似文献   

14.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7日抵达华盛顿,同里根总统签署中导条约。美国对这件大事有什么反应呢?记者发回的特写《首脑会晤前夕的华盛顿》(见1987年12月7日《新华社新闻稿》),就这一问题作了回答。美苏首脑会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美国公众更不例外。记者通过描写12月5日的公园集会的盛况说明首脑会谈的重要。“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3000人……在白宫对面……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苏联驻美国使馆,……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苏联使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批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跨进新闻单位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记者正在接替中、老年记者,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帮助他们迅速健康成长?是当前新闻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我看,当前不少新闻单位在培养、使用青年记者中存在着“两多两少”——即使用多、培养少,批评多,帮助少的现象。在新闻改革中普遍忽视、放松了对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单纯地叫他们自己去闯,让其自生自长或自生自灭。有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习惯于使用“成品人”,对新进来的大学生不注意培养教育,“传、帮、带”的好传统淡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前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曾经提到"白宫记者团是任何人所能遇到的最难缠、最尖利、最多疑的一票人马,他们是这个行业的精英."[1]而白宫的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则是白宫记者们和发言人斗志斗勇、互相博弈的最佳平台.笔者拟结合奥巴马执政以来召开的若干场总统记者招待会实例对白宫记者的提问技巧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刚刚起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写的新闻作品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到新闻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十几年前,她刚到新华社工作时,看到那些由‘在……下”、“为了……”这样统一的模式写出的干巴巴的新闻稿觉得乏味。她想,新闻也应象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那样写得有声有色;否则,记者、编辑都不爱读,更不用说一般的读者了。随着思想解放,新闻改革的深入,她开始探索新闻写作的新路。勇于冲出旧“格子”郭玲春说:“平时所接触的一些记者都挺有朝气的,描绘起周围的人和事来真是有声有色,风趣幽默。可不知怎么的,大家一铺开稿纸,爬起格子来,似乎人的思想也入了  相似文献   

18.
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姆斯采访美国白宫新闻已经33年,她尖锐的问话方式让白宫官员敬畏三分。在这次专访中,她阐明记者和官员间的关系,也对记者个人的角色扮演作出说明。 她看起来实在不大像记者。 在一大堆精力充沛的男女记者中,她已显出佝偻老态,平时在白宫新闻室里,年逾70的她穿着跑鞋悄然行动,偶尔溢出唇形的鲜红口红与一身黑衣也不大协调。  相似文献   

19.
界定“新闻”和“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宣传艺术谈”的开篇,有必要对“新闻”和“宣传”作若干界定。 让我们一起读西方记者笔下的这条新闻: 她早在1899年就从现在被称为南斯拉夫的那个地方来到了美国。然而,直到几个月前,玛丽·马尔维奇才成为美国公民。昨天,这位107岁的老人——一位煤矿工人的遗孀——投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票。她是被人用直背轮椅推到费尔蒙投票站的。 五六个前来投票的人向她表示良好的祝愿。老太太坐骨有病,无法自己走进马里昂县政府办公处。她的女儿贝蒂·尼科斯拉蒂代她在选票上作了记号,说:“她简直高兴死了。”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