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何小忠  姜朝晖 《中国德育》2006,1(9):37-39,76
荣辱观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明荣知耻、合理求荣的引导与规范的道德实践活动。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青少年明辨荣辱;引导青少年争荣避耻;指导青少年以义求荣。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亲历体验、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以身示范、综合推进。  相似文献   

3.
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士人"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传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等是其形成的基础。传统士人"耻"观的内涵则包括将士人"知耻"作为国家治乱兴亡之本、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和人与动物的分野标志,坚持"不仁则辱"的道义标准,将陶冶耻感作为士人教育的重点。这启迪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到国家兴衰荣辱的高度来认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报国恤民、崇仁尚义、勤劳诚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优良"士风"以促进社会淳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荣字怎么写? 一草一木宝盖边, 草木尚且知兴荣, 做人更要树荣辱观。 耻字怎么写? 耳字在左止在右边, 用耳聆听用』白感, 可耻的事止步不去干。 总书记提出“荣”与“辱”, 其中的含义有万千, 知荣做人要上进, 明耻处世有规范, 鲜花和荣誉去争取, 可耻的事情不沽染,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辨别美丑祛除污点。 认真学好荣辱观, 神州定有新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 荣辱二字大写天地间。荣辱大写天地间(歌词)@赵春~~  相似文献   

5.
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列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相似文献   

7.
潘思斌 《教育艺术》2006,(12):15-16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不仅关系到主体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荣”“耻”对照,全面而精确地阐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广大人民、尤其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和方向。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之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并内化为价值坐标,引导大学生知耻、为荣,成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中坚作用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知"荣辱",明"廉耻",这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进行了高度科学概括.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荣辱观。荣辱观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知耻;其次是明荣辱。本文只说说知耻。知耻,就是要有羞耻心。有羞耻心,就是有道德的是非、善恶观念,以不道德、不正当的言行为耻;它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有羞耻心,人就会自律,自觉地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做了错事后,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相似文献   

14.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荣辱观,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内化为觉悟,外显为行动,必须经历“知晓——认同——行动”的过程,解决“无知”与“有知”、“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三对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的过程,即“明理”(知)、“笃信”(信)、“力行”(行)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懂得荣辱的是非界限,是荣辱观教育的前提;引导学生认同荣与辱的准则,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或道德准则,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将已认同内化的观念外显为行动,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种观念。并形成行为习惯。是荣辱观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拟从“知荣辱”、“信荣辱”、“行荣辱”三方面,探讨在对高中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活动中,如何实现知、信、行统一。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就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知荣明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改造世界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优秀公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荣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就根深叶茂。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方面,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历史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生活领域中,应当坚持的和提倡的、应当反对的和抵制的,这对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荣辱观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道德观念相符,同时也与现代道德价值观念接轨,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含意,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  相似文献   

17.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全会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荣”“耻”对照,全面而精确地阐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广大人民、尤其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和方向。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之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并内化为价值坐标,引导大学生知耻、为荣,成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中坚作用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先秦哲学家荀子首次对荣辱现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先义后利则荣。先利后义则辱。并进一步把荣分为义荣和势荣,把辱分为义辱和势辱。君子可以是义荣而势辱,也可以是兼有义荣和势荣;小人可以是义辱而势荣,也可以是兼有义辱和势辱。君子小人之分关键在于义的荣辱。好荣恶辱是人的共性,但君子小人趋荣避辱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荀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当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八荣八耻”也已成为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知耻之心”的树立有利于激发出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进而使“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践行荣辱观,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