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同时,他在尽力维护他的“自我”。他的不可抑制的“本我”导致了他最后致命性的毁灭,他的“超我”也最后崩溃了。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个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
人们喜爱品评《鸿门宴》中的人物,议论他们的成败得失,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相同。例如项羽,有人认为是“千古英雄”,也有人认为是“天下之桀”。对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赞扬者说他“豪爽磊落”、“率直宽厚”,贬抑者说他“刚愎自用”、“自大无术”。再如刘邦,赞扬者说他“忍辱负重”、“多谋善断”,贬抑者说他“虚伪狡诈”、“卑躬屈膝”。  相似文献   

3.
他在街上游走,似乎漫无目的。街市平静,一切如常,没人注意到他。忽然,他停在一扇门前,迅速掏出一把钥匙,打开门闯了进去。还没等房子里的人反应过来,他已一把扯掉伪装,露出怪异而狰狞的面目,开始施展邪恶的法术。不一会儿,房子里“变”出了另一个“他”、又一个“他”、再一个“他”,许许多多和他一模一样的“他”。  相似文献   

4.
一位父亲讲起他当初教育儿子的方法就后悔不已。儿子小时候,别人问他孩子怎么样,他当着儿子的面说“:不行,没用。”其实儿子学习很努力,在班上总能进入前十名,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但他从来就没有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称赞过儿子,相反,他总是拣儿子的不足讲,说他“调皮”“、笨”“、不够理想”。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同事们前来祝贺,他又说儿子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有一次,这位父亲听见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儿子,说他从小到大“就没有用”“、读大学是赖人吃好饼”“、成不了大气候”。他再回头看看儿子,发现他双肩微缩,两眼茫然,果真有点“窝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计量方法对《红楼梦》一书前80回中的第三人称代词进行了考察,揭示其在分布和用法上的特点。通过考察发现,《红楼梦》前80回第三人称代词有“他”、“他们”、“他家”和“其”四个。这些第三人称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他们”和“其”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他”,竞占总用量的83.9%,而“他家”的使用频率最低,仅0.03%。除了“他”、“他们”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6.
<正>“隐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神秘的人,曾经“隐身”三十多年。朋友们可以看到他,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秘密。后来,他的事终于可以公开了,于是大家叫他“爸爸”,而且是属于中国的爸爸:“中国氢弹之父”、“中国中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7.
他、她、它     
“他、她、它”这三个词,都是代词。通常情况下“他”指男性,“她”指女性,“它”指人以外的动物或事物。这是同学们比较清楚的。但“他、她、它”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他除指“你”、“我”以外的第三者(男性)以外,还有一些别的用法。①在性别不分或没有必要区分性别时,写作中  相似文献   

8.
他,也是星     
他不是整天怨天尤人、小肚鸡肠的男孩:他也不是整天叫“爽”喊“酷”、大玩深沉的男孩。他不一定是团员,但也一定不是一听“爱国主义”“雷锋精神”就皱眉头的后进少年。他不一定是班干,但也一定不会对班级的事情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会站在浪之头、峰之顶,“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不一定是所谓的“好学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你”、“他”的虚化可按其虚化程度分为三类:“你”、“他”的活用;“你”、“他”的虚指和“他”成为指称标记。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实词到虚词再到只有语用功能的附着形式的语法化过程。它遵循语法化的渐变性、单向性、并存性原则,体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人称代词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个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让他坐下。谁知刘涛同学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  相似文献   

11.
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当然,他是大师,几乎什么都画,白菜、桃子、牡丹、山水、人物,样样好,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虾,齐白石不光画得很多,而且是他的“发明”,他的“专利”,成了他的“象征”和“符号”。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画虾     
舒乙 《少年读者》2009,(1):80-81
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当然,他是大师,几乎什么都画,白菜、桃子、牡丹、山水、人物,样样好,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虾,齐白石不光画得多,而且是他的“发明”,他的“专利”,成了他的“象征”和“符号”。  相似文献   

13.
“他”是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经常出没,可在古汉语系统里“他”却不是主角。“他”是个形声字,本作“佗”,本义是负担,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义项,是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与“此”相对。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0,(12):31-31
苹果电脑创办人乔布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生命中的三个真实故事:“从贵族学校自动退学”、“被自己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开除”、“被医生诊断患胰脏癌”。他说:“自动退学”是他最棒的决定,因为后来他转学了,投入到真正有兴趣的学科;“被苹果开除”是他最棒的遭遇,因为他后来重新创业,  相似文献   

15.
孙儿亚东,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我对他课后作业的一味模仿,缺少创新,又深为不安。前几天,他在用“桃”字组词时,模仿课本上的“桃花”,组了个“桃树”。当我让他再组几个词时,他又组了“桃子”、“桃酥”两个词。当我帮他组了个“夹竹桃”时,他立即反驳道:  相似文献   

16.
“他”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直接的字形。如果那时用表示人的“他”时,只能是用“它”字。小篆从“亻”,“它”声,即“佗”字。隶书、楷书是从“亻”,“也”声。第三人称用字,原本不是现在的样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才逐步稳定下来。古时候全用“它”字,后来加“亻”写作“佗”,因为“它”的另一形体写作“也”,所以“佗”又写成“他”。佗、他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后来,“佗”作“负荷”义使用,读音是tuY;“他”就专门作第三人称用,读音为tQ。“她”字未见古文字形体,《集韵》收“她”字,以为是“姐”的异体字。有人考证,认为“她”字…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潜心学问,躬行实践,兴办书院、文章道德,成绩斐然,影响深远。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他“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德育思想体系进行初步地探讨,论述了他“明人伦”、“崇修身”、“重义理”、“复明德”的德育教育目标和“穷理”、“致知”、“窒欲”、“立志”、“笃行”的德育教育过程及”克己”、“主敬”、“存养”、“省察”的德育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末,去拜访一位老师,他颇为寒心地谈及一桩在南方某公司遭冷遇的事。为谈一个课题,他专程去该公司。临走前,有人告诉他,该公司的“老板”是他教过的学生,并给他留下了“老板”的电话。他一到公司,就给“老板”打电话,“老板”说“有时间一定登门拜访”,年近花甲,身为教授的他每夜都不敢远出,在宿舍“恭候”,可一直未见人影。临走前一天的傍晚,凑巧在餐厅迎面遇见“老板”,他在几声“欢迎、欢迎”应  相似文献   

19.
儿子两岁多了,亲朋好友逗他:“亲妈蚂?亲爸爸?”他毫不迟疑地回答:“亲妈妈!”又问:“不亲爸爸吗?”他立刻环顾左右而言他。看样子是不亲。唉,这也不能怪孩子,因为我这位爸爸太“坏”了。其实,我原来并不“坏”。儿子出生8个月便会走路了。从那时起,每逢节假日、星期天或下班回家,我便用自行车带上他,去逛马路,逛公园,逛码头,逛商店,逛车站,逛影院,教他识别各种动、植物、教他识别火车、轮船和各种机动车辆……那时问他“最亲谁”?他首先回答:“亲爸爸”。可是,自从他有了“心眼”  相似文献   

20.
《水浒》赞叹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单是“纯熟”这不常用的形容词,就足以表明宋江这个“于女色上不大要紧”的人物,是一个竭尽全力混迹官场、苦心经营禄位的刁滑之徒。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投机家钻营“吏道”所取得的“纯熟”“经验”,实在是值得我们好生分析研究一番的。宋江钻营“吏道”的“纯熟”“经验”从何得来?他自己写道:“自幼曾攻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不难看出,除了他自己揣摩积累外,大部分是从“经史”上“攻”出来的。宋江出身地主阶级,他供职押司,受反动思想的熏陶,使他对“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垂涎三尺;他自幼攻经学儒,封建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灌满了他的脑肠。所有这些,不断地驱使他沿着建功、成名、就利的“吏道”拼命攀縁,以致混到了“吏道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