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清初教育家李工对颜元的教育思想加以继承和创新,形成颜李学派,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教育思想包括崇尚实利,学以致用的教育观;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德艺并重、体用兼顾的教育内容;习动和习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学生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学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能力、新知识的源泉。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是要确立学生本位观,使之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强烈的历史问题意识;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是要在统筹协调,相互兼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几种关系。从而在历史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3.
浅议国外中小学教师进修的特点梁励在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是师范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整修师资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率大大加快,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公布的数字,1968年全世界出版各种书籍...  相似文献   
4.
一、1978年秋季编写的(试用本)教材 1.(试用本)教材的编写情况文革中,历史教学受到了空前的浩劫,统编教材完全被废弃,各地自编教材,内容五花八门。出于政治需要,有的强调打破王朝体系,有的强调阶级斗争,并以“农民战争史”、“儒法斗争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国际共运史”来代替正常的教材,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广大青少年历史知识极为  相似文献   
5.
梁励 《学科教育》2001,(9):32-36
章论述了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六大功能,阐述了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并从目标分类和水平层次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开展以培训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规定:“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中小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  相似文献   
7.
娄敬为戍卒出身,在汉初,他审时度势,向高祖刘邦提出了“定都长安”,“和亲匈奴”,与“迁徒贵族”三项建议,皆为高祖采纳。对此,笔者从汉初特定的环境出发,评价其所作所为。重点在探讨娄敬与汉初政局的关系上。从而得出其三项建议有利于汉初政局的安定、政权的巩固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结论。并指出他在汉代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建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独立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过程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问题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载体;体验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心理因素;合作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直对挑战,转换角色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行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注入全新的精神和方式。一、历史教师应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精华,历史教师应由此受到启迪,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转变教师权威的角色观念.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潜心学问,躬行实践,兴办书院、文章道德,成绩斐然,影响深远。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他“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德育思想体系进行初步地探讨,论述了他“明人伦”、“崇修身”、“重义理”、“复明德”的德育教育目标和“穷理”、“致知”、“窒欲”、“立志”、“笃行”的德育教育过程及”克己”、“主敬”、“存养”、“省察”的德育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