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编者按:1996年可能是倪萍人生中最艰难也最值得记忆的一年。主持《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遭到非议,却登上了第10届"星光奖"最佳主持人的宝座。重获殊荣,没有使倪萍走出压抑,一方面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另一方面是事业上无法转折之痛。在这前一年本列第5期发表了应天常先生的《论倪萍》,此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连续获奖。后来,倪萍带着自己的困场和焦虑,来到我们学报简陋的办公室,将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儿地倾诉了出来,这就是本刊1997年第1#上刊登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倪萍的自述,为进行主持人问题研究的学者提…  相似文献   

2.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都市报的冬天已经来临”之说,在报业颇为盛行。支撑这一说法的有诸多相关统计数字(参见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一,载《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如果这些数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冬天”说确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在《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流传于人口。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写文章,指责《大公报》反共。一个多月以前,还有人在文章中叹息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今30余年过去了,某些人硬加给《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下去。”可见并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众口铄金,积重难返。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先说骂。《大公报》对国民党不光是小骂,也有大骂。有时甚至是怒骂、愤骂和痛骂,1941年12月22日发的那篇谴责国民党政要及其家属用飞机运“箱笼洋…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在当今的中国电视界,倪萍无疑是较受观众欢迎,较具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之一。理论界关于倪萍的研究和评论性文章也一直未断。尤其随着倪萍去年告别“综艺大观”,走进“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她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的见解更加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这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理论话题,即“倪萍现象”。去年年底,本刊专门组织和举办了“倪萍现象”小型研讨会,特邀倪萍与几位学者座谈,以期对此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这也是本刊继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主持人文化超越‘东方时空杯’有奖征文”之后,希望继续将节目…  相似文献   

5.
俞明芳 《新闻记者》2005,(10):14-14
贵刊2005年第8期刊登了王志广先生的短文《“砍价”和“侃价”》(以下简称“王文”)说:“可见,在上述例句的语境中,‘砍价’是正确的,而‘侃价’这一词汇在词典中并不存在,属于‘生造词’。”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二版)是杜贵晨近二十年所作古典小说研究论文的选集。选文最早是1982年作者的大学毕业论文《(歧路灯)简论》,(发表于1983年《文学遗产》第1期)最晚是2001年的新作《论(水浒传)“三而一成” 的叙事艺术》等,属第一次发表。这多达45篇总计近40万字的论文集,主要集中于从传统文化视角观照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涉及古代小说的所有名著和基本的层面。有些是笔者早就读过留有深刻印象,有些初读之下便觉精彩的。内容的丰富是不必说的,其学术上的特点更是涵盖…  相似文献   

7.
采光烈先生的《“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载《现代传播间995年第1期。以下简称朱文),对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运一命题展开了批评,认为在现时代这已经是一个过时了的命题,并进而提出“文化就是力量”这一命题。两年多来,围绕这一问题,《现代传播》杂志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和争鸣。我以为,这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际生活层面,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年清。本文试图立足于人性论的视野(参见拙文《论哲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载{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对“文化就是力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与朱…  相似文献   

8.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九学生:王老师,您好!看了1996年3期《现代传播》上您的《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的文章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一些争鸣文章,最近《明日周刊》(1996年11月8日)又以很大的版面介绍了关子这次争鸣的情况,特别是1996年5期的《现代传播》上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给这次争鸣的引发者朱光烈先生的信以及朱先生的回信,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老师:我很愿意同你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搞电影美学的,为什么会对有关文化与知识的争论感兴趣了呢?老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在本矿区连创了两个第一。一是稿龄最短恰1年;二是发稿最多,仅省部级报刊就有36篇。有的人问我,秘诀是啥?我说有四要:一要有心;二要有责任感;三要有恒心;四要有新闻敏感。做有心人。常言道,干啥吆喝啥。咱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就要操这方面的心。就拿我2000.1.18日刊发在《陕西日报》的一篇题为《禁止“垃圾文化”下乡》来说。当时班上的一位同事闲聊中说,本地集镇来了一伙打着文化扶贫幌子的演出队,尽演些粗俗下流的东西,街道老百姓都在骂。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好题材,下班后即驱车前往,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投出即被采用…  相似文献   

10.
“青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使用频率很高。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比喻重视或喜欢。词义很明确,没有什么争议。可平时又常会“碰见”另一个词“亲睐”。例如:网络报纸越来越受瑞典人亲睐(《当代传播》2001年02期):港府有关机构亲睐电子媒体(《出版经济》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11.
倪萍四题     
在当今中国电视界,倪萍无疑是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节目主持人之一.对于倪萍的研究,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中应当说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倪萍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典型,的确也构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的一个典型个案.最近几年陆续读到了一些研究倪萍的文字,对于倪萍褒贬不一,这里不想作简单评价.笔者认为,对于倪萍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就倪萍谈倪萍的层面上,应当从更为开阔的视角去观照倪萍,这样或许会有一个较为合乎实际、比较中肯恰当的结论.一、倪萍是一个符号当人们用热情的话语赞美着这位《综艺大观》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办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拓展活动空间的新探索高春玲(辽阳市图书馆)文化从无准确定义,我国古代《易经)有“人文化成”之语,文是指丰富多采的人类社会生活化是指融汇合一。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有来源。《辞海》为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书界之怪状     
《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10日17版)刊载了李庆西的文章《二十年目睹书界之怪现状》。具体现状如下:怪状之一,从避免雷同到出书大碰撞。本来并非文化人习气,这些平素文化都产业化普世化了,文化人也得近乎人情物理,所以扎堆成了最显眼的市场行为。怪状之二,没人叫好的书竟风靡20年。这说的是大名鼎鼎的琼瑶,其言情小说自80年代初进入祖国大陆,那时女孩们人挟一册,读得如痴如醉。可是,琼瑶不像金庸迷,迷归迷却没人出来替琼瑶叫好。怪状之三,“看不惯”的书也卖得火。这事情本身也让你看不懂,像钱钟书《管锥编》、…  相似文献   

15.
王嘉 《声屏世界》2002,(8):49-51
(一)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DanielBell《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一语道出了“电视日常化”时代的面目。电视已普遍渗入了人类日常生活的范畴,被提升到一种姑且称之为“生活日程”(LifeSchedule)的层面。正如陈燕妮在《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一书中所说:“美国民众对电视的依赖已经达到空前地步。处于永远开播状态的电视机在美国家庭中比比皆是。”遗憾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日程”,电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年长者而言存在着选择的相对必然性,而…  相似文献   

16.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为民  张宪春 《新闻界》2002,3(2):13-15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这一命题,在新闻学界一直被认同,例如《新闻界》2000年第4期赖新蜀同志的文章《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但它是否是个真命题或是规律,我认为很值得商榷。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用事实说话”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子概念:事实和说话。《辞源》关于事实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99版)关于说话的解释是:“用语言表达意思。”也可理解为’说理”(《新闻舆论学大辞典》123页)。因而,“用事实说话”可以解释为:运用一定的真实事情说明表达一定的道理(意思…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今年,广旺矿务局的优秀通讯员又获得《广旺矿工报》奖给的一份特别礼物——《新闻界》。这些通讯员深有体会地说:“《广旺矿工报》为我们办了件好事。《新闻界》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是我们业余写作的好帮手。”广旺矿区分布在广(元)旺(苍)南(江)三地,东西相距200余公里。通讯员分散,写作基础差,信息也闭塞,这些都影响着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因此,通讯员迫切需要一位“业余指导老师”。《广旺矿工报》社经过反复比较,决定让《新闻界》来担任这位“不见面的老师”。于是,他们从1996年起,为每位优秀通讯员订阅了…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于1997年第3、4期连续刊发黄匡宇先生的文章《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拒绝主持人——电视新闻节目插音角色研究》(以下简称黄文),提出新闻节目没有也不能有主持人的观点。笔者的看法恰好相反:新闻节目要有主持人。一、新闻节目主持人当系新闻主播的别称黄文认为,“主持人”是电视新闻节目中子虚乌有的角色,“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个角色(或称谓)是行业内一些人的意念产物。其理由之一是,在海外电视界根本没有“新闻节目主持人”一说,有的只是主播、新闻主播、新闻报道员等体现“播音”特点的同义、近义的称谓。殊不…  相似文献   

19.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岁末年初的“马桥事件”“抄袭”和“模仿”从何谈起———著名作家李锐谈“《马桥词典》事件”(摘自《中华读书报》1997年1月8日)百姓张颐武和王干共同制造的“《马桥词典》事件”在大江南北文坛内外流传之时,也引起了文坛的强烈震动。对于这一事件,李锐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