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瑞良 《青年记者》2007,(14):39-39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现在,很多媒体把它当作“经营媒体”的一条捷径。那么,对于众多媒体来说,这条捷径是不是都能走得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靠着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财经》在证券市场迅速走红,《焦点访谈》闻名海内外,《南方周末》也迅速崛起……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媒体开始群起跟之。于是,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的报道。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过度的揭露性报  相似文献   

5.
郭淼 《当代传播》2003,(2):46-47
本概述了国内资本市场传媒上市的主要方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媒体介入资本市场,进行资产重组与融资的必要性,以及由于受现行媒介政策和行业发展的限制,借壳上市就成为了媒体上市时选择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6.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广播媒体特别是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广播频率,要形成高人一筹的优势来吸引听众并占领市场,就必须通过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来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活动营销无疑是扩大频道知名度、提高品牌形象的一条捷径,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显著的效应。近年来,宁波电台经济娱乐频道借助宁波市大力发展经贸会展产业,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借壳上市是媒体进入资本市场的一条捷径.本文通过剖析光线传媒借助华友世纪上市纳斯达克的背景和动机,提出我国媒体借壳上市时应首先综合考量壳公司的质量和双方资源是否匹配以及及如何整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资本运作为主要特征的媒体融合方式为SMG旗下具有上市公司的传媒集团提供了全新的转型视角和思路。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出发,媒体融合转型中可以使用资本运作的手段,对已有的资源、媒体、机制、人员、盈收能力等进行整合,形成符合市场竞争特性的新的业务生态圈。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来说,借助资本市场来收购互联网媒体无疑会成为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调查能深入揭露社会问题,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提升媒体知名度.但新闻调查有三难,找线索难、调查难、求证难,成为制约、影响新闻调查进行的瓶颈.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网络的特性,网络在破解新闻调查难题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香港出版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已经是一种定势,而怎样在内地设点布局,与上海出版机构深入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2.
谢鸿鹤 《声屏世界》2013,(11):27-28
问题性报道因多为“揭短”“揭丑”甚至“揭黑”而又被称为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①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解闷”(休闲和心理的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媒体中,广播媒体尚走不出西风日渐的困境,但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性媒体的交通广播却因为经济大潮之下的汽车、交通的热势而呈现出瓶颈限制之中的突破与创新的优势竞争格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受众的注意力效应、形成交通广播品牌的影响力?巧妙地借助于事件营销中的借势与造势之风,应该是一条优化品牌和优势竞争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媒体首先要积极传播真善美,另外就是对假丑恶进行揭露。但现在的媒体正面报道做得怎样呢?总体情况还不错,但量不够,贴近性不够,真正能引起震动的、得到大家认可的、引起社会反响的还不多。其实,揭露假丑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真善美。但有一些媒体人非常喜欢为揭露而揭露,通过这些事来吸引眼球。假丑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张澜  连少英 《声屏世界》2004,(11):14-15
问题性报道,是一种系统深入地揭露、揭示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自然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以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我国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逐渐兴盛起来。①问题性报道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其采访  相似文献   

17.
由任 《新闻三昧》2004,(4):27-27
今年,媒体加强了向不良医药广告批评揭露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王保华 《记者摇篮》2009,(2):64-64,63
隐性采访在媒体的一些揭露性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隐性采访”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在使用隐性采访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记者必须坚定一条信念:“守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底线,隐性采访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报与广播电视互补互动,借助广播、电视优势,是多快好省创作广电报精品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20.
平时,一提起舆论监督,在一些人心目中,就想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打击黑势力。但是揭黑批丑,打击贪官污吏,批评社会不公平现象,只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说,媒体舆论监督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揭露性、问题性、启示性。揭露性的监督报道作用大,但舆论面较窄。启示性的监督报道是对重大的、经验性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