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通过探求词义引申起源,在总结前人对词义引申概念阐释的基础上,从词义引申的主体、词义引申产生的源动力、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词义引申实现的条件、词义引申的继承性和系统性特点以及词义引申所属研究范畴等方面对"词义引申"进行较全面阐释和规范性说明,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做出较为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原型理论在多义词领域渗透深入,备受学者关注。文章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星"进行阐释。研究发现:1."星"的中心义项为"看上去很小、发亮",其他义项由中心义项引申、演变而来,共同构成"星"的语义范畴。2."星"的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更新,新义多出现于网络媒介中,但新词义与核心义仍保持一定的联系。把握原型范畴各内部成员位置的不平等和其边界的模糊性有利于解释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词义的理解与记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词义义位之间的关系看,词有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发展主要是由旧词义引申而来.从使用情况、词性变化、引申途径、引申类型等方面对<吴越春秋>词汇中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说明东汉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考英语越来越注重考查熟词生义,熟词生义的学习和融会贯通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一环。文章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高考真题中出现的熟词生义进行分析和解释,发现高考英语中出现的熟词的语义范畴存在原型效应,即熟词多个义项是通过"原型义"扩展、引申而来的,并得出以下五点教学启示:重视熟词原型义项,激活学生认知思维,构建熟词义项网络,鼓励"英英"词义阐释以及结合语境分析生义。  相似文献   

5.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程莹 《海外英语》2015,(1):62-63,67
在研究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之中。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有:要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重视多义词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语义,以及重视在词义扩展中隐喻和转喻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丛琳 《海外英语》2023,(14):1-4
味觉形容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官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中的“苦”和英语中的bitter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原型义项与非原型义项来探求二者词义引申过程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原因。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味觉形容词“苦”的含义,而且对人们二语习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对该现象进行了更为科学和合理的阐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修饰人类感官的形容词(感官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感官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1)感官词的词义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感官,而是会跨越几个感官;(2)感官词的意义除了描述生理现象,也能引申到心理现象,由具体映射到抽象领域。  相似文献   

11.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原型范畴理论审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以及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模糊性是它的客观属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意象图式、隐喻、语义链等理论,着重研究了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机制,并建立了"for"的语义链。当射体指向界标时,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模式为:从"方向"到"目的地"、"空间/时间距离"、"爱好、特长",同时又从"目的地"依次扩展到"目的(获取、代表、利益等)"、"交换"、"相当"等义项。当界标指向射体时,"for"从"方向"引申为"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语义范畴构建的过程就是其原型义项依照辐射方式和连锁方式向其他义项延伸扩展的过程,而每一个义项的衍生都具有某种语义理据性.二语习得中,原型范畴理论,和理据性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架构语义联系网,使所学词汇表征意象化和具体化,拓展多义词的习得深度.  相似文献   

14.
在框架语义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制成—结果"的透视域,尝试建构汉语的制作语义框架。动词词元是语义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活语义框架,引发人们对制作语义场景的认识。对能充当制作语义框架词元的动词语义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并以此为参考设置相应的词元甄选的测试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6.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史两线之争在于,是否重视言语动态性和变异性的研究。从语言学史两线之争的角度来看,从经典范畴化到原型范畴化以及从原型范畴化到梯度范畴化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言语的动态性和变异性的研究;既承认经典范畴化又承认原型范畴化的梯度范畴化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辩证统一。相关研究表明,既强调意义又强调形式的某种构式语法研究是梯度范畴化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采用了Morris的观点来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并分析了Morris符号学意义观中的三个要素,即言内意义、所指意义和语用意义,指出在两种符号进行转换的时候,任何一种意义没有被精确地转换成目的语符号,都将引起语用失误。而此前,在进行符号转换的时候,往往只重视语用意义的转换,忽视了言内意义和所指意义,尤其是言内意义。基于上述从符号学意义观角度对语用失误这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古汉语词义引中方式,前修时贤已多有论及。但由于视角不同难免见仁见智。本文对其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引中——修辞引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吴丽君  陈昌勇 《海外英语》2012,(10):123-125
在几乎所有的语言中,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义特征。该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为依据,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对中国某大学英语专业约50名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探析大学生英语多义词习得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探讨核心义项在多义词习得中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大学生多义词习得的障碍。实验结果表明,原型范畴理论能促进多义词习得,提供多义词的核心义项更有利于学生准确猜测其在句中的相关义项。在多义词习得中,学习者忽视了核心义项的重要性,未能充分利用隐喻与转喻两大认知手段掌握其他派生义项。该研究能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