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儿童语言、技能、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都离不开模仿.小学生见识尚浅,语言表达的可塑性很大,模仿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当顺应儿童善于模仿的心理,使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有所依傍,做到模仿得法,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模仿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人的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物理,也应重视模仿,学习物理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用文字语言或口头进行表述,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清晰、准确和简洁,物理教材中的语言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要进行模仿,首先应当模仿物理教材中的语言,其次要模仿老师的语言,同时也要注意模仿同学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含有"反复"元素的课文比较多,不仅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和审美心理,也是培养低年级儿童语言能力的载体。对于此语言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解读、模仿,以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随文练笔是指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练习活化了语言训练,为学生的习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要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对情节性的不完整的知识性插图进行补写。凭借教材中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模仿典范,迁移运用,揣摩语言,学习技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通过模仿成人的话语而学会语言的。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授语法;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开展师生会话。例如:  相似文献   

6.
袁春 《成才之路》2013,(36):48-48
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从模仿入手,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依托课本教材,挖掘语言训练点,为学生提供片段练笔的素材,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上下功夫,以培养他们成才。  相似文献   

7.
英语口语交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工具。关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以对话交流、角色模仿、师生互动等方式来优化教学过程,能够在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学习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  相似文献   

8.
方婷 《考试周刊》2013,(94):72-72
<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低年级更是学生系统学习规范化语言的开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反思谈谈想法。一、倾听中模仿1.学会模仿教师的语言。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范例,让学生知道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相似文献   

9.
正听说读写是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来说,"写"的实践尤为重要。这便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准确地把握教材理念,在学习语言的多种实践中,通过读写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从阅读范本中吸取营养,借助语言迁移运用等途径,真正落实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目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一、着力专题训练  相似文献   

10.
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唯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现有教材所选的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质资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文本资源,善于挖掘教材的本身语言因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章语言的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朗读体悟、观察描述、想象说话、实践活动等训练中积累语言,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慧磊 《学子》2014,(9):42-46
当代中学生在应试的背景下,更擅长考试而不是"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地表达。究其原因,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无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回归于语言学习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鉴赏、模仿和创造探寻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2.
“致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操作层面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语言学习为根,理解文本的表达。即语文教学要扎根于语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子,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范式,理解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二是以言语实践为径,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在学习文本表达范式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遵循学生言语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学习用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情境学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在英语课堂中巧设情境,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大有裨益。一、创"境"1.从教材出发。小学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如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境会话贯串全套教材;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  相似文献   

14.
方霞 《考试周刊》2013,(72):13-14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重要载体。从课程文本资源中挖掘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的视野和思维,还能够使学生在临摹运用的过程中丰富写作思维。探讨文本教材资源的运用,能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思维和语言感知,便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技能,满足课程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薛丽珍 《教师》2019,(16):40-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告诉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抓住教材根本,使教材文本中的语言为作文教学所服务。课文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教材作品中学习语言知识与写作技巧,并能有效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文章基于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有效利用教材中优美句段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以课堂小练笔的方式,有效学习课文中的文本语言并进行写作。教材文本语言的范本能吸引学生,还能起到激发其写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实现自我学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思维可能会超越常规,出现新颖而独特的想法,孕育可喜的创新因素。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学语言,是唤醒、启  相似文献   

17.
丁启永 《考试周刊》2011,(48):130-130
语言表达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体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是学生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运用的具体体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7和使用英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多元使用能力水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转换,让学生在表达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王联锋 《考试周刊》2013,(16):108-109
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对话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优化教学过程和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有推动作用。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鼓励与教材、同学、角色对话,帮助学生调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元化对话过程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林华明 《考试周刊》2014,(32):56-56
皮亚杰·布鲁纳等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语言交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家庭中,成人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环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儿童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环境;各种影视节目更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儿童在一般语言交往环境中虽然能够进行语言学习,却不能使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要促使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对其进行有计划、系统的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20.
全身反应法即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通过语言与行动的协调来教授语言的方法。全身反应法强调理解先于开口,学习应该从多听有意义的言语开始,并允许以非语言形式回应,最后才要求用语言表达。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器官,利用了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为他们学习新的内容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最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表现形式中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