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微课”体系的内涵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而制作的线上课程资源.而“微课”体系的构建过程,则是根据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将零散的“微课”资源梳理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微课是微时代的教育产物,是基于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碎片化等理念下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学活动视频或教学活动片段视频。以微课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类似于"先学后教"的电子版;微课不能代替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常规教学,也难以承载学习方式转变的任务,仍主要适用于学科辅助教学或扶强补弱。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发应用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开发非高考学科微课程;二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设教学教研资源库。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1.微课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一般来说,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1+4"来概括,其中"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即微视频,"4"是指与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等辅助教与学的内容。2.高中地理微课体系高中地理微课体系是建立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基础上的,是把学科体系中重要的、困难的、易错的知识和技能梳理出来,设计成系列的微教案、微课件,录制系列的微视频,编制成套的微练习,并将这些微课资源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雄  洪贵华 《成才之路》2022,(14):126-128
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转机.微课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主题清晰明确、互动性强等优势,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可辅助其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文章分析微课的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结合的意义及结合中存在的问题,重点...  相似文献   

5.
微课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应在课程技术化的基础上,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创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内涵。在学科教学中,微课程一般可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若能与"及时教学"和"同侪教学"相结合,将会有效促进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多媒体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缺点.探讨一种"微课"教学模式,并以ACCESS课程为基础,探索"微课"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重点研究"微课"的教学模式、资源建设和教学实践,促进"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为后续"微课"在其它课程中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微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教育领域已经对"微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涉及到各大学科专业领域。但是从总体来看,"微课"在各专业的研究并不平衡,其中,在高校本科艺术领域涉及比较少。此外,因"微课"展现内容的时间等方面的局限以及教学课程设置本身的复杂性等方面影响,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依靠"微课"来实现。本文通过对"微课"与传统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蕾 《英语广场》2017,(3):110-112
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全新教学模式之一,凭借内容的精要化、时间的灵活化、主题的鲜明化以及形式的多样化等一系列特征,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对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微课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提升英语教师的网络或多媒体操作技能,并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微课应用提供充足的资源、平台与设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的不断革新,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课化"正是顺应了这一革新趋势。对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化"进行了SWOT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化"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化"的理念,加强创新创业微课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课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微课的制作水平和注重教学活动中的互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微课"是近几年来教育教学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国内更多的偏向于微课的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而对于涉及微课的应用研究较少。"微课模式"是结合微课理论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实践所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全面阐述了微课模式及其教学设计和实施流程,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科技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博、微视频、微信、微课软件等可以看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微"时代,各种"微"工具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效率,还给某些领域注入了新的元素。其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不仅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还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灵活有效地应用微课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热情,改善了以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枯燥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本文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微课资源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微课的两大特点进行论述,进一步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微课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情形下,互联网技术深入各个行业研究领域,对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发展现状下,微课教学模式逐渐产生并不断应用于各行业生产生活。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就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应用,逐渐成为学科教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化学教学现状,就微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论文拟以高职微电子专业《GENESIS2000》课程为载体,探究"微课"教育模式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主要从教学模式、资源建设、课堂实践、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课程改革的开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进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从构建微课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模式和微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73):39-40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限制,语文教师们为了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不断摸索中创新,"微课"教学模式的引用就是我校语文教师们,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课题《微课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成果之一。现如今,"微课"教学模式已经在我校正式开展实施,并且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微课"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应用上的遗留问题,所以笔者就以本校"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为基础,分析"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信息多样化和时间模块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促使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微课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因其短小精悍、生动多样等特点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青睐,也有利于知识学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本文以材料科学基础"晶体位错"微课设计和应用为例,讨论微课在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微课"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从当前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来看,"微课"已经成为一些教师的教学策略,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的方面。本文对"微课"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分析了"微课"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就中职机电专业如何更好的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微课”这一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实 现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有机结合的新形势。在微课教学模式不 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直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 利弊,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合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当 中,不断优化微课教学模式,利用微课这一媒介,发挥微课资源 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课堂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资源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改革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微课资源应用的必要性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微课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此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分享。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旨在培养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开拓创新个性的人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慕课通过与知识资源和网络中的人们建立联系,向全球众多参与者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是一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基于慕课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对慕课在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施思路进行分析,提出"1服务+3平台+3主体"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