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徐迅 《新闻三昧》2004,(6):46-47
谈到新闻评论问题,可能是媒介报道与司法公正冲突中最典型的领域。尽管媒体与司法在新闻采访、报道中都存在一定不同意见,然新闻评论领域却是分歧最多、最尖锐的部分。因此可以说,能够较好地解决案件新闻中发表评论的规则,就可以较好解决媒体与司法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04,(8):31-31
刘徐州报道:“当代中国传媒与法律论坛”近日在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法治新闻杂志社共同主办,汇聚法律与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法制新闻的传播规律,分析新闻传播在司法审判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意在促进法制新闻学术研究的繁荣和提高法制新闻的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闻法律关系的正确运用和实现,是新闻传播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法制新闻传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问题,如公开报道与保密制度、隐私权的冲突,媒体与司法的冲突,媒介与行政的矛盾和冲突,案件各方相关人的复杂性与报道的公正性问题等,并提出构建法制新闻传播的"制度性框架",加强媒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司法程序,提高法制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等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4.
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并完善了不公开审理制度,相较于原有法律规定,在其基础上扩张了对媒体报道的法律限制,使得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空间有所限缩。本文旨在对原有媒体法律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盘点新出台的若干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报道领域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聂晓静 《新闻世界》2014,(8):294-295
刑事案件的特殊新闻价值使之成为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刑事案件报道中涉及的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媒体言论的法律边界问题也备受重视。媒体报道应全面而客观的展现案件的全貌,但不能侵害他人的人格权,不能干扰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不能影响司法公正,这些应是媒体在案件报道中不可逾越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6.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新闻媒体的案件报道将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新刑法修改百余处,其中涉及到新闻采访报道行为的禁区相当多,如果编辑记者不认真学习新刑法,准确理解新刑法及立法精神,及时改变法制报道思路,严格规范采编行为,将会承担巨大的法律风险。未成年人案件成为报道禁区  相似文献   

7.
黄道弘  龚莉 《新闻前哨》2012,(12):63+72-63,72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举将对新闻媒体的案件报道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新刑法修改百余处,其中涉及到新闻采访报道行为的禁区相当多。如果编辑记者不认真学习新刑法.不去准确理解新刑法及立法精神来严格规范法制报道的采编行为,将会承担很大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新闻从业人员对媒体司法监督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我国媒体记者在法治报道和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了媒体监督司法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司法是现代国家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的框架内,司法应以新闻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公示,而传媒文化对于司法信息的传播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除少数当事人或其家属有机会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以外,通常情况下,普通大众只能依靠传媒途径获取司法信息,因此司法新闻的公开报道采用何种形式、深度和广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司法公开报道的效果,传媒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管理能力的大小。笔者以中外司法信息公开情况为参照,分析媒体司法公开报道的文化现象,并探求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侵犯公民隐私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也极易引起恶劣社会影响。如何规避其中隐藏的法律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为新闻传媒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阐述了涉及隐私报道的情形,探讨媒体在涉及隐私事件的报道中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一 隐私权是公民不愿公开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的权利。狭义的报道权是指新闻记者将新闻事实在媒体上予以发表的权利。在立法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关于报道权问题,我国有关法律尚未明确界定。但是,报道权的行使是有限度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刘志 《当代传播》2011,(4):113-114
本文从电视新闻报道侵权的表现形式之一隐私权入手,对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行为的特点、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的各种表现,以及电视暗访与侵害隐私权的不同,提出改进方法,减少报道内容失实;坚持角色本位,提高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加快新闻立法,完善和健全新闻法律制度,以期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侵权风险防范警示和启发有...  相似文献   

13.
一隐私权是公民不愿公开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的权利。狭义的报道权是指新闻记者将新闻事实在媒体上予以发表的权利。在立法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关于报道权问题,我国有关法律尚未明确界定。但是,报道权的行使是有限度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陈力丹 《新闻前哨》2008,(10):54-55
我们摘要编发陈力丹教授《新闻法的理念与我国新闻法治的进程》一文中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希望媒体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意识,不断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媒体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使报道准确体现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崔金星 《当代传播》2011,(6):105-107,114
网络信息时代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具有互动共生的关系.民众的激情及传媒报道对司法独立天然的侵犯不能成为限制传媒监督的理由.司法应建立与传媒良性互动的关系,为传媒创造宽松的监督环境.网络时代传媒监督对司法的价值及其实现要求司法工作者的新闻观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新生态,具有承认并尊重新闻报道权的意识和占领“新闻话语权”、参与媒体...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我国刑法体系作了重大修改,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分别于这年的1月1日和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两部法律确立了几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基本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新闻媒体并没有对刑事法律体系的这种重大变革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无罪推定原则甚至被众多媒体普遍违反着。依法改革、规范刑事案例报道,已成为新闻界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从有罪推定原则到无罪推定原则 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以前,无论是从立法精神上看还是从司法实践来说,我国刑法体系都奉行的是有罪推定原则,也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先被假定为有罪,甚至和罪犯划上等号,所谓的“进门三分罪”就是有罪推定原则的形象概括。有罪推  相似文献   

17.
艾勃 《中国广播》2013,(8):38-40
媒体对国家公权力的行使享有新闻监督的权利,同时又负有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责任,媒体如何既满足公众对司法审判的知情权又正确履行好对司法公正、廉洁的监督责任,是目前媒体和司法机关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媒体在监督司法过程中要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工作的平衡点,体现在曝光司法活动、报道诉讼活动、报道庭外情况、播报庭审情况、发表司法评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媒体的市场化和大众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新闻侵权官司越来越多.被报道对象的形象或利益因媒体报道遭受损害时,往往会以诉诸法律的形式与媒体对簿公堂.学会如何规避诉讼风险,理应成为媒体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9.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光辉 《新闻窗》2005,(5):59-60
近年来,随着媒体新闻侵权案件的不断增多,媒体记者如何应对因采访活动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成了新闻界、法律界不断探讨的话题。由于目前我国新闻立法滞后,而法院审理新闻侵权案件往往采用民事审判规则,使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目前的新闻侵权案件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日常新闻采访活动中,如何避免法律风险往往又是新闻媒体和记者难以把握的业务难点。本文就新闻采访如何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