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Ϣ����רҵ�������˲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讨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通才和专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的利弊,指出我们所说的专才与英美的含义不同,提出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复合所包括的三个方面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刊林漫步     
萧乾谈培养名记者谈到培养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出了他从几十年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 一是通才与专才结合。萧乾说:做记者必须是通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仅仅如此还只能做一般记者,要做名记者,通才之外要有所专,要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二是避免肤浅。  相似文献   

3.
科技编辑与作者间的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洁  王昕 《编辑学报》2010,22(1):10-12
科技编辑和作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审稿过程中,稿件的采用与否往往是矛盾的焦点,录用稿件能否尽快刊登是矛盾的另一表现形式;编稿过程中,作者与科技编辑在作者专才与编辑通才、行业习惯与编辑规范、内容完整与信息冗余等方面存在矛盾。分析矛盾的特点及产生根源,进而发现编辑和作者二者的共同目的均是高质量科技论文更好地出版,矛盾的产生、消除恰恰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从充分尊重作者、重视沟通技巧、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编稿能力、增强专业素质等5个方面给出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王宏 《新闻知识》2015,(2):19-21
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社会上对网络编辑的内涵还存在种种误读,曲解了网络编辑"人才"的概念。本文通过实践中对网络编辑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分析和探讨,更新了网络编辑的概念,对网络编辑人才的内涵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2006年首次被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截至目前,全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近600万人。与传统的媒体编辑在工作内容和受众上有所不同,网络编辑更突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挖掘信息内在的价值。网络传播内容的质量,很大程度上由网络编辑的素质所决定,它更强调网络编辑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媒体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网站内容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在出版行业,人才竞争是第一竞争。在接下来的文化体制改革"黄金十年"中,出版企业要在转变机制上多下功夫,通过股权激励、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措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非别说技术商自己做内容,作者想要孤身一人做内容都是不可以的。所有的作品都得经过编辑加工的过程。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真假难辨,编辑的选择保证了这些信息导向性、价值观的正确性。没有编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就会变得  相似文献   

7.
具有学科背景、掌握编辑出版规范的学术编辑是高校学报的核心资源,出版业态的创新又催生了对数字技术编辑的需求,高校学报编辑人才需求呈现出高门槛、复合型特点.面对数字化浪潮,高校学报不宜针对编辑个体过度提倡打造所谓“复合型编辑”,而应以专才引进+组合培养等方式打造复合型编辑团队,解决内容创新和出版业态创新之需求;还可将内容编辑以外的事务外包给专业出版公司,或与互联网学术出版平台、微信等新媒体合作,协同创新,助力我国科研工作者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出版给传统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数字技术人才取代不了编辑,数字时代更需要优秀编辑。作为数字时代新"把关人"的编辑,可在以下3方面做出角色调适:一是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二是成为数字产品的架构者;三是成为数字内容的深度加工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其也促进了信息的膨胀,因此,网络编辑应运而生。网络编辑可以作为网络技术和网民的连接纽带,他们主要负责收集、分类、编辑、深刻信息,并且需要在网络上发布,从而获得反馈,和网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这和网络编辑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阐释了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并分析了网络编辑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浅谈编辑含量漓江出版社张谦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工作涵盖面很广。提倡编辑成为“杂家”、“通才”,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要求无论对大环境、大政策、大态势,还是对市场、读者,要两头吃透,心中有数。相应地,编辑含量也就泛化了,不单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找...  相似文献   

11.
日前,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与会领导与参赛的高校师生及业界职员,就我国出版业转型关键时期的人才培养及本赛事对出版新编辑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转型期数字出版复合人才急需 在颁奖典礼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宋晓红,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处于技术与体制转型期的我国出版产业,迫切需要培养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2.
2、树立通才教育观念。笔者认为,所谓通才是与专业人才相对而言的,它是建立在相当宽厚的几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并掌握有某一专业领域比较高深的知识和们熟技能的人才。概括而言,通晓某一专业相关领域(包括边缘学科领域)的知识,并能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对通才教育观,应纠正两种偏见—一、通才就是万事通的人才;二、通才就是广而不精的人才。迄今国内外对通才比较明显的界定,基本上认定为硕士、博士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时代呼唤通才教育。通才教育观在新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这…  相似文献   

13.
蔡姗 《出版科学》2016,24(3):57-60
“网络编辑实务”是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题组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依托“网络编辑实训平台”上的实践课程,将职业资格考试引入课堂,试图闯出一条新路,为网络媒体企业输送技术、技能性人才。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编辑专业学科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振光 《新闻界》2006,(5):127-128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的使命摆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面前,那就是培养网络传播内容“把关人”的网络编辑人才。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编辑员的职业定义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并进一步解释说:“内容,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内容同时还是网站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  相似文献   

15.
网络内容整合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优秀的网络编辑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素养体现在内容整合之中,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为独特。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编辑手段的更新,还将有新的整合方法不断出现。本文试介绍几种当前比较通用的、成熟的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网络编辑的素质所决定。作为“网络信息的把关人”,网络编辑的社会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的时代,网络时代的编辑工作在原有编辑活动的基础上,融合了更丰富的内容、更高水平的技术。网络已经成为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工具。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特征和运作基础是社会的数字化平台,既往的一切信息、资源、物流、人员等基础性元素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重新梳理、编码乃至整合,进入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时代变动背景下的出版产业定位会直接决定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出版的知识管理职能和软实力使者地位要求出版人才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出版的应用学科性质又决定了出版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通才度。要"将"不要"匠",过往"大家"参与出版繁荣的历史告诉我们,按照"成人才"和"达通才"的高度来开展出版人才培养,是确保出版产业兴旺的不倒长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刊物的内容及质量均有重要影响.在当前文化领域的建设中,出版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编辑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编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出版行业急需复合型编辑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使期刊编辑工作的开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复合型编辑需求的迫切性入手,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素质需要及具体培养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技术驱动下互联网带来海量的信息,同时信息在网络上的不断互动又使其持续"裂变"出更多延展内容,这些内容繁杂而又碎片化。网络编辑要以敏锐的新闻选择能力进行信息摘录,以过硬的技术进行新闻素材的加工、整合工作,使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逻辑化的呈现,给受众以更舒适、更有深度思想的阅读和视听感受。同时,新闻编辑仍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快速甄别消息真伪,溯源信息源头,坚持政治站位,把握舆论导向,从传统新闻编辑向融合编辑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