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记哲 《科学教育》2007,13(4):94-96
1 前言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脑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在对脑进行多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概括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人类可以通过掌握脑的活动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地保护脑、使用脑、开发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展开是奠定在一定的生理学基础上的,脑科学对教育的介入和结合,必然会给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晓玲 《小学生》2010,(12):65-6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全脑开发:一个优化教育交往的基本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是脑进化的源泉和动力,它与脑双向建构、相辅相成。交往的局限性导致人脑发展的片面性。人脑的潜能和可塑性为教育交往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将全脑开发渗透于教育交往的目的观、师生关系及其实践过程中,这是一个优化教育交往的值得探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一、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乐园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境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  相似文献   

5.
对脑教育与高考生物复习整合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脑教育与高考生物复习整合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从容应对高考理综的能力考察.  相似文献   

6.
手是人类大脑进化的动力,是思维创新的摇篮。由于手的活动,引发了脑的思维,脑的思维又通过手的实践去完成、完善。手和脑在如此不断的循环中不断地相互促进,从而造就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说:“手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手是人类的“第二大脑”,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双手。”  相似文献   

7.
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基于脑的教育将会进一步揭示隐藏在学习背后的内部机制.通过从语言学习、阅读、数学认知和学习情绪等几个方面切入来探讨认知神经科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并揭示在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衍生出的基于脑的教育理论之意义,并对该趋势的未来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资料记忆与贮存的“脑”,分人脑、电脑和卡脑三种。比较而言,卡脑更具有安全可靠、积累方便、查找迅速、操作简单等优点,并可以任意组合和集中,投资小、效率高、效果好。作者总结了卡片积累有学习积累、目的积累、工作积累和灵感积累等四种形式。作者又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实践,举例说明了资料卡片使用的方法和效果,说明了资料卡片所赋予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张康年 《科学教育》2007,13(6):69-71
“手脑并用、学研一体”是指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策略,它符合青少年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知遵循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只有积累了详实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的思维,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实现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强调“手脑并用、学研一体”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1手脑并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1.1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学校的科技活动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科技科目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是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形成的。毛泽东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意识与脑的关系,认为意识是客观物质反映到脑中的理性认识,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对人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脑开发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开发大脑就是对脑的潜力进行全方位的开发,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对全脑开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塑性是大脑的主要属性之一,在动物和人类毕生发展的进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可塑性。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揭示大脑活动的规律、进行临床矫治和干预以及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从分子、细胞、皮层地图以及神经网络等层面研究了大脑可塑性的表现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的过程中,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大脑在加工不同任务时可塑性的表现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特异性的,还是受到共同的机制的调节?成熟和经验各自在大脑可塑性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二者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表现形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前都不是十分清楚。此外,从理论上讲,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当前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如何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以便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化和实效化,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认知神经科学工作者、教育实践者面前的一项急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脑科学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展开,与教育跨学科融合形成了"脑科学与教育"新的研究领域。日本率先在世界上倡导"脑科学与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并且将脑科学研究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将脑科学的原理运用到教育中去,进行面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研究。本论文介绍的日本近年来"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推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脑科学与教育领域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发现,简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脑科学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倡导"基于脑科学的音乐学习与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教学:一种基于脑的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正不断地为学习科学的研究注入活力。基于脑的学习的产生、原则及其内涵,教学视角下的基于脑的教学策略以及实施状况,这些都是国际教育研究领域正在探讨的前沿热点问题。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研究对于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亚鹏  董奇 《教育研究》2005,26(10):35-38
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也就是体现出所谓的可塑性。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如儿童大脑、成人大脑以及非正常人大脑均具有可塑性。由于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塑性是动态变化的,而且不同脑区在不同时间其功能活性以及可塑性本身也不一样,所以,在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或干预措施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这些因素,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科学的保护脑、使用脑、开发脑;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重视早期教育;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全面了解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因素,寻求大脑可塑性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脑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给出了现代脑科学关于脑的两半球在功能上分工协作、脑功能发展存在关键期、脑功能发展受环境影响、脑具有多元智能结构、脑的认知过程受情绪的影响、脑具有四种不同类型的脑电波等的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逐个论述它们对教学设计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Byrnes and Fox (1998) provide a useful and important overview of the ways in which cognitive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can inform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but leave unanswered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mind and br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mind and brain ha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a number of these implications are spelled out in this comment.  相似文献   

19.
美国艺术开启大脑项目通过整合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策略及经验,为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说明。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脑认知系统方面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帮助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