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文言文应批判继承我国民族传统道德遗产,帮助学生掌握道德概念,培养道德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行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一)以立“志”学“德”为基础,确立道德信念。立“志”学“德”,就是每个人都要树志向,学习道德,坚定道德信念。这是儒家学派十分重视的方向性问题。孔子认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并且经常启发学生谈志向、讲德性,如课文《侍坐》。还要求学生竖定意志;“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货》),即象最坚固的东西一样,磨也磨不薄;象最洁白的东西一样,染也染不黑。所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孔子所提倡的道德信念就是“志于道”、“死守善道”。有了这个信念,才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卫灵公》)。志和德都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学习,这种学习包括确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定义、价值与作用,认识它对个人与社会的益处如何,违反了它的害处又是什么?从而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人生坎坷曲折,积极用世的志向志死不渝。他的精神支柱与强大动力在于崇向尧、舜、孔子之道,并身体力行,关心“生民之意”,实现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诸葛亮曾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这句话虽然过去讲过多次,但不甚解其意。近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反复琢磨,似乎有了一点体会。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成功之道的理论总结,也是告诫其子如何成才的奥秘所在。历史证明,大凡有远大志向、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人生物质生活追求上都是奉行“寡欲尚俭”原则的。因为只有甘于淡泊名利和物质生活的人,才能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保证人生“大志”的实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相似文献   

5.
在中外文化中,人们都普遍强调“志”,志就是一个人的志向、目标或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方面的名言俯拾即是, 《礼记·儒行》篇中说: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北宋文学家苏轼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明代学者王守仁也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美国人卡耐基有一段关于志气  相似文献   

6.
事业成功之心,人皆有之。有谁不想使自己的事业早日成功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事与愿违,不是事业无成,就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目没志向,二日缺毅力,因为他们不懂得成功、志向、毅力之间的重要关系。笔者仅就这三者关系谈点看法。孔子认为匹夫不可夺其志;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所以,立志是人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工作随着志向而开拓,而成功又靠着工作来体现。“志不立,天下无成之事。”那么,什么叫“志”呢?“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和奋斗的目标。一个人有了志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8.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11,(7):61-62
胡锦涛同志指出:"德是育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木之长,必固其本。我们江西省景德镇二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立德树人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三讲”教育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逐步展开 ,批判“法轮功”进入高潮的时候 ,马春生著《理想道德论》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既是他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 ,也是他科研活动的硕果。该书的特点是 :一、立意新颖 ,启迪人生《理想道德论》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一部立意新颖 ,启迪人生 ,读后使人觉得茅塞顿开的佳作。例如第一卷的开头说“人之所以有伟大、渺小之分与高尚、卑微之分 ,关键在于人的思想 ,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人的思想中 ,理想、志向则居主导地位。人的理想不同 ,世界观就必然不同 ,人生的目的、个…  相似文献   

11.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  相似文献   

12.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兴盛不衰并居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创始人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是说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据于德”,是讲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是言应有博大的人道主义,这三项都属于思想道德的范畴。而最后一项“游于艺”指的是当时从事社会活动所应有的基本技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连治国之本的“礼”,都排在思想道德之后。可见孔子以德为先为重而后是艺、才的思想观点,强调的也是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纵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学派是一个倡导人们自觉地认识人生并努力地践行人生的思想流派。孔、孟及其后继的儒学诸子始终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一个理想的人生一直是他们在关心人类社会时首先要极力关心的问题。儒学的人生修养理论基于道德人的完美追求,它所展示的人生境界、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以及修身要旨,既对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也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创造壮美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止于至善─—儒学的人生境界观 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之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修身之道。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天赋的光明德性,但这种德性不能自然彰明,而是需要人为地修明,这就是所谓明明德。在修明天赋的光明德性之后,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明明德,使全社会的道德面貌得以日新,这就是所谓亲民。而明明德和亲民都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说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儒学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展现其人生境界的全部内涵的。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吃喝朋友不长久,互相利用无真友。”因此人们常悲叹“人生难得一知己”。然而我在交友之道上,却走得轻松自如,因为我坚持的交友原则是:志同以道合,慷慨以助人,宽厚以待人。志同以道合,是说朋友之间只有志向相同,才能取长补短,在一条大道上相与向前。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的伟大诗人,及至在洛阳相遇,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共同漫游名山胜川,他们兄弟般的友谊至今仍被后人传为佳话。现在有些人只讲义气,不讲志向,因而常被人利用,上当受骗,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慷慨以助人,就是要无私地热情地帮助有困难或有过失的人。…  相似文献   

15.
曹丕、谢脁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确立了远大志向,奋斗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人的智慧才能得以较好地展示。那么个人成材的因素之一即是立大志。而青少年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常立志,志不长”。所以老师就要起帮助学生把好“立志关”的作用。班主任的谈话工作也就成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家们是把善恶作为道德范畴的相对立的概念来谈论的。孔子强调善是“志于仁”就意志与实践“仁”的行为的自觉的统一.违背了“仁”就是恶。老子认为善是“德”,即遵循自然之道。反之则是恶。这种善恶观是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墨子善恶观建立在“兼爱”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儒道墨三家观点兼收并蓄.变通灵活。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只是历史河流中的沧海一粟,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的秘诀是什么?在文明之轴心时代,孔子提出了一套合乎本体生命需要的原则,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十二字指引着个体应该具备"道、德、仁、艺"才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而充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倡导人们拥有奋发追求的人生态度,提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  相似文献   

19.
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德”即“得也”,他认为无所得才是真正有德。老子的“有德”指的是“善”与“信”、“慈”与“俭”、“弱”与“不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诸多启示:“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主张的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和自我修养;应当注重道德修养的层次,应该从最基础自我道德修养做起;“抱怨以德”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