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库恩的“范式”学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汉语古音学.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建立起古音学的研究范式,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铸就了清代古音学的辉煌.到了清末,顾氏留下的研究空间被逐渐填满,范式的严格限制使古音学受阻并走向衰微.高本汉的《汉文典》完成了对清代古音学研究范式的修改,但并未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当代的汉语古音学进入学派林立的复杂阶段.汉语古音学期待新范式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清代古音学不仅是中国传统小学发展的顶峰,而且是有清一代的一门显学.清代古音学研究当由古韵部学、古声纽学与古声调学这三部分研究组成,但今人通常注重阐述清儒的古韵部研究与古声调研究.至于古声纽研究,通常仅提钱大昕,接下来就是章黄及曾运乾.由于种种原因,蔬忽了清代上古声纽研究源流的述  相似文献   

3.
王耀东 《现代语文》2007,(2):123-124
明代学者陈第(字季立,福建连江人.)是古音学研究的"开路先锋"(王力《汉语音韵》),他著的《毛诗古音考》是一本相当重要的古音学著作.该书对清代古音学研究影响甚大,其"古无叶音说"一直为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称道.在考证古音的方法上,作者创新较多,依古人声训材料求古音是其中之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殊为可取.  相似文献   

4.
江永是清代有名的古音学家之一,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都认为他是继承顾炎武而来的,通过分析江永的声、韵、调研究来探究他的古音学思想,考察江永在古音学上的开创性,认为江永对古音的研究是古音学研究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钱大昕,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钱氏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古今声类的演变。对此世有公认,无用赘言。然而钱氏关于音转的理论,学者们颇有议论。本文试图对钱氏音转说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一、钱氏音转说的由来古音学是在批判“叶韵说”中发展起来的。自从明代陈第首倡“古无协韵”,承学之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学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系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学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扰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7.
叶韵是词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唐宋至明,词韵向无专书。沈谦《词韵》是清代词学建构中关于词韵建构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词韵问题正式进入清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词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在作词层面,《词韵》总结宋词的叶韵规律,为清人提供了可依之矩;在词论层面,《词韵》对词韵的探讨,进一步廓清了元明以来词曲不分的局面,推尊了词体;在词韵学层面,《词韵》引发了清人探讨词韵的热情,推动清代词韵学走向繁盛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论段玉裁的古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古音学的研究中,段玉裁(1735——1815)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古音学的代表作《六书音均表》虽然是在前辈学者陈第、顾炎武、江永以及他的老师戴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但却有极大的发展。古音研究的某些新的领域还是他亲自开拓的,从而把古音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姚文田的《古音谐》、《说文声系》是清代古音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姚氏科学独到的谐声观,考察了姚氏利用谐声系统拟定上古韵部的成果,并进一步研讨了对姚氏的谐声观。  相似文献   

10.
综观汉语古音学的发展脉络,音系构拟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清代古音学缘于顾炎武等人发明的理论方法而走向鼎盛,又缘于理论方法及材料的极致利用而走向衰微。高本汉带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及他的古音构拟是汉语古音学再次走向发达无法拒绝的选择。清儒只能模糊描述上古音,却从未放弃"精确"。高本汉之后的古音学家,力求精确构拟上古音,却无法回避"模糊"。难以调和的分歧、极为有限的共识,越来越精确的构拟却似乎在走向越来越模糊的另一端。分歧是难免的,但必须积极寻求共识。于中西文化碰撞的视阈中反思汉语古音学的理论与方法,定会给语言研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江永音韵学"三书"中考察审音,可更加清楚地看到审音在古韵分部中的突出地位。在全书皆审音的《四声切韵表》中看江永的古韵分部,可以分出平声(赅上去)十三部,入声八部,各部内容更为详尽。详考江永的审音,可知审音与考古互补。经审音而得的入声韵是独立的分部,但没有形成综合性的"阴—阳—入"三分相配的音转系统。  相似文献   

12.
冀宣明是清代康乾时期商洛籍重要诗人,其诗作一直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其诗作进行穷尽性地考辨,给出了:冀宣明诗现存总计85首,用韵涉及22部,除少数几首有出韵、换韵以及元部、先部偶有通押现象之外,其诗作用韵较为精审,以求为深入研究商洛文化及冀宣明诗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已有大量反映当时实际口音的韵类相混现象,包括同等重韵的混同、一二等韵混同、一三等韵混同、二三等韵混同、三四等韵混同。  相似文献   

14.
海州一带的民谣,早在明清年间,甚至更早就已流传。海州童谣较早的把视角转向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在海州一带的民间童谣,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地发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章对海州童谣的内容、形式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充分肯定了海州童谣所蕴含的地方民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鲍照堪称乐府诗写作的大家。年命无常之叹 ,人生苦短之悲 ,怀才不遇之怨 ,知音难遇之痛 ,漂泊思乡之慨等 ,构成了他拟乐府诗的基本主题。鲍照的拟乐府诗具有一种追求个性张扬 ,极具个人化色彩的诗风。这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命运有关 ,而拟乐府诗的新的诗歌形态是诗歌自身发展逻辑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鲍照拟乐府诗正是大胆向汉乐府民歌学习 ,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又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儿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幼儿在听、读儿歌的愉快过程中,能得到发音的训练,更能学到丰富的词汇、句子,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尤其是传统的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连锁调、颠倒歌等,对训练幼儿的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清代时,古音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其间涌现出段玉裁等多位著名音韵学家。在顾炎武古韵十部、江永古韵十三部的基础上,段氏在其古音学代表作《六书音均表》中分古韵为十七部。其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的发现历来为学者所称道,但十七部的划分仍有不少纰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古体诗与韵文用韵共分25部,大都为部内诸韵相押。但亦有部间通押的特殊韵例现象。这些韵例或为仿古,或为临时通押,有些则是对唐五代通语语音乃至湖北方音的真实反映。对这些特殊韵例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归纳其出现的不同原因与其所反映的语音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