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晖 《学语文》2009,(5):31-31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气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散文一反历代文人墨客的悲观伤世.为秋天的成熟而怡然冉得。这种独有的意趣。在曲折委婉的文字中自有动人的神韵。文章开篇.就描写了一幅悠然的景象。秋日的黄昏,独自坐在沙发上.让思绪随蓝烟缠绕而上,身心的轻松与自由跃然纸上。在闲淡的情绪中,作者的思绪转至秋天的意味.引出对“秋天”的偏爱.  相似文献   

2.
1949年秋天的父亲,赤着一双小脚。“叭叭叭”地飞奔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 “解放啦!”人们争相传告。 和大多数穷孩子一样,父亲只有一双咧着嘴的薄底布鞋,天气一暖,便光脚。可一到夏天,青石板路被烈日晒得滚烫,赤脚踩在上面。  相似文献   

3.
秋天已经变成了冬天.但我的心情还停留在秋意里。这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喜爱秋天.而是由于在秋天里生活了那么多日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如秋天到来时我仍然觉得还是夏天一样。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语文课,我在教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带领学生欣赏朗读课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喜欢这个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个‘顶’字用得好,说明小鱼儿是逆着水游过来的,要用力,所以用了个‘顶’字。”听后,我随即提醒他,请注意后面这几个字:“明镜一样的水面”.说明水是不动的。谁知孩  相似文献   

5.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好狗杰克的秋天。又把“秋天”两个字圈出来,问:“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秋天     
秋天,就像一支彩色笔,它给苹果涂上红色。秋天,就像一位理发师,它给梧桐树剪下了许多“头发”。秋天,就像一位邮递员,传递了农民今年大丰收的信息。秋天@苏轶翔$福建罗源县实验小学小荷文学社  相似文献   

9.
秋天的田野趣事真多。 这不,大树爷爷厚厚的树叶书不见了。要知道,树爷爷可是远近闻名的“书虫”啊!没有书.大树爷爷就像失了魂一样,整天呆呆地坐在那儿。几天后,大树爷爷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才知道,书是秋风妹妹借走了,只不过没跟大树爷爷打招呼。信上还说明,  相似文献   

10.
《广西教育》2007,(12C):34-34
1912年秋天,在当时算是数一数二的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中航行着。很凑巧,离开这“漂浮的城市”10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同它几乎是平行地高速行驶着,像是要跟这个庞然大物赛个高低似的。忽然间那“豪克”号似乎是中了“魔”一样,突然调转了船头。  相似文献   

11.
一“我牵着妈妈暖暖的手,踏在软绵绵的枫叶上,妈妈亲切地问我吃不吃喔喔奶糖……”这大概是我上个世纪或是梦里的情景吧!因为这与现实太不相符了!其实美好的生活也频频向我招手,其实我也想抛开烦恼沉浸当中,可现实太无奈,一切都跃跃欲试地告诉我:这不可能。比如:试卷、课程表和爸爸的眼睛。二下午最难熬的是作文课,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文题目:校园的秋天。我心头一阵悲凉,这也许是因为我对“秋天”这个字眼特别敏感,而敏感的反应又总是感冒的缘故吧!想来也怪,每年都有一样的秋天,校园也还是这一个,可从一年级的看图作文到初…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有一首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这首诗因其过于“朦胧”而造成了师生在理解上的障碍。学生总是追问 :“为什么将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第二节中的六个‘我’分别指什么 ?‘辉煌的屋顶’‘优美的思想’又可能指什么 ?为什么说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这些问题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对此 ,笔者以为 ,尽管这首诗比较“朦胧” ,但一些基本意思还是可以讲出来的 ,也是应该讲出来的。一、把“秋天”比作“河流”意在说明秋天如同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深沉”原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西安王芬女士来信: 我的女儿上大班,今年秋天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可是,6岁的她还和小时候一样幼稚,不是缠着我讲故事,就是一个人和她心爱的“玩偶”玩“过家家”,对念拼  相似文献   

14.
《秋天到了》教案芜师附小夏琴萍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两个新部首,练习用“秋天”、“一会儿”口头造句,认识感叹号。2.能看懂留意,学会按顺序观察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热...  相似文献   

15.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1)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秋天来了,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一层又一层,铺满在翠华山上的每一个角落。26路公交车由西向东,驶过小馋虫麻食馆,在十字路口处右转停了下来。“翠华北路到了,请下车.”车厢里传来黄鹂小姐清脆悦耳的报站声。  相似文献   

17.
孵太阳     
秋天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 这天早上。他笨狼起床后,像往常一样,到门前的大树上荡秋千,刚抱住树干,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是举足轻蘑的: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作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在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使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渴望.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学生》2010,(5):20-21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春天没有绿意,夏天没有鲜花,秋天没有收获,冬天依旧荒沙;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有人类和生命。水,对于人类和生物体.是多么的重要啊!正如我国宋朝诗人杨万里所称颂苏州河水质甘美的诗句“自汲松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一样,优质的水在人们的眼中相当美丽。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味道     
四季中,秋最富韵味。春的明媚,夏的奔放,冬的凛冽,都是清清楚楚个性鲜明的;惟独秋却有些暧昧,它既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深沉和喜悦,又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颓败和落寞。所以文学史上“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一叹,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绵绵不绝的悲秋传统。而这一传统并非中国独有,各国的文人墨客都对秋情有独钟。“有如悲伤的目光一样,我喜爱秋天。”屠格涅夫笔下的秋天是静静的、沉思的,有枯萎的草和寒冷的光,沉甸甸的思绪在“喧嚣叫嚷”,肃杀却哀而不伤,是别样的秋天的味道。秋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