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玄怪录》中的入冥小说以及敦煌遗书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和《黄仕强传》等,来说明佛教地狱观念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笔下一种创作题材;唐代民间的地狱观念已经和佛典中的地狱概念有所不同,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关于其拟题、抄写年代、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后世入冥故事的影响等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贯穿在其中的佛教文化观念与唐太宗入冥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深入阐释。后面残缺的部分应当与唐太宗还阳后从事的一系列佛教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县条:“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瓜州晋昌县条:“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宜畜牧。”冥水(籍端水)是今天的什么水?长达260里、宽60里的大泽(冥泽)又在哪里?这问题不仅属于敦煌学研究、西北史地研究中的重要事项,而且是关系西北干旱地区古今水系变迁、环境演变的重大课题。由此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对此多有讨论。笔者近十余年来曾在这一带多次踏查,并反复考证有关文献资料,对其流向、位置及历史变迁状况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周氏冥通记》则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也都是很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从地域角度来调查两部文献的语言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语言的南北差异。词汇方面,《齐民要术》具有六朝北方口语特色,《周氏冥通记》具有南方口语特色;语法方面的发展,《周氏冥通记》比《齐民要术》要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49-151
《宣验记》《冥祥记》中观音故事主要通过诵念《观世音经》、设观世音斋、诵观世音名号等方式体现,其观音形象的描写较为简单。小说主要借救苦救难宣扬观音慈悲、借观音送子宣扬其灵验、借道教徒信佛、崇佛以扬"佛"弃"道",最终实现为宣扬佛法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释氏辅教用书《冥祥记》记载内容较真实,文中记载了死而复生的事件,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同时还保存当时的殡殓习俗,反映出晋宋之际殡殓时间通常较短,但很多时候因身暖而多日不殡殓,而殡殓仍用棺含之具;再者,文中提供了死后还魂方式以及人死后要设斋转经等习俗;最后简要介绍了葬法。这些内容简要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信仰。  相似文献   

7.
《冥报记》是唐临编纂的一部宣传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小说集。冥报故事中对不孝、偷盗、欠债、残害生命等罪行的严厉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不正之风起到了威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冥报记》与官方强调的治国安民之策相吻合,起到了维护国家政治安定的作用;从民间的角度看,《冥报记》中记载的栩栩如生而又看似真实可信的冥报故事,使那些有冤无处诉的百姓们找到了心理平衡的支点,成为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寄托。同时,《冥报记》中较为完善的司法体系及生人判冥事故事题材的出现,折射出冥律亦如人间刑狱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周氏冥通记》则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也都是很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从地域角度来调查两部文献的语言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语言的南北差异.词汇方面,《齐民要术》具有六朝北方口语特色,《周氏冥通记》具有南方口语特色;语法方面的发展,《周氏冥通记》比《齐民要术》要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9.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点校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明代赵弼的《效颦集》对《剪灯新话》的模仿体现在各个方面,就文体上而言,模仿痕迹最为明显的当为诗文的羼入。《效颦集》羼入诗文,首先是出于"效颦"《剪灯新话》的目的,此外,还有作者创作心态以及小说创作环境的影响。小说诗文的羼入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一方面诗文的羼入会在一些方面踵事增华,另一方面使小说拖沓累赘,又有炫耀文采之嫌。  相似文献   

11.
《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所撰的一部重要志怪小说集。其中的婚恋题材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亦较为出色。根据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可以将《幽明录》婚恋小说分为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三类。分析此类题材小说,对于全面理解《幽明录》以及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杂剧戏曲等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革新政治、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他们统治时期国家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开创了备受后人称赞的“大唐盛世”。三位帝王开明的用人思想、正确的用人策略,为唐王朝成就盛世大业提供了人事保障。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以亡隋为鉴戒,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其执政的指导思想,实施了文治的治国方略。基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对儒家学说的深刻认识,唐太宗李世民采取各种措施大肆褒崇儒学,至使儒学之兴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玄武门事变”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与以往诸研究不同的是,作没有囿于政治史的视角,而是将这一事件置于唐初社会化大融合的背景中去探求事变双方力量纠合的原因。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剖析的基础上,作又对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的化倾向(intendency)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化取向的不同,也是导致中间力量李元吉倒向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的深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由忠州返京的具体时间为元和十五年四月初。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的精神处于矛盾的两极状态:既获得了诸多快意、欣慰的补偿,又难免陷于焦虑、失落的境地。白居易毅然辞谢中书舍人一职而请求外任的原因在于朝政乖舛及其忠而不用。《忠州刺史谢上表》与《杭州刺史谢上表》真实地展现了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欲振起又主动放弃的心路历程。白居易由兼济而独善的真正起始时间应以自请出刺杭州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一直笼罩在明明君与贤臣的光环下,但对这种关系之后的深层次原因,学界讨论尚少。历史的真相是:初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特别是山东问题,决定着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李世民利用魏征以笼络山东豪杰,并达到制约山东士族集团的目的;魏征则恃以山东势力,在中央维护山东豪杰的利益。随着山东问题重要性的下降,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从重重假象中逐步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7.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心理比出世心理要强;不同学历、成绩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浅论唐宣宗     
唐宣宗虽素有"小太宗"之美誉,但实则性格阴暗而虚骄好名,行事多疑且刚愎自用。作为人主,只知固位而无有远图,勤政恭俭却乏治国之谋。被史家称道的所谓"大中之政"也不过虚有其表,看似平静的帝国实则孕育着更为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西周纪年考     
针对现有文献有关西周纪年的一些不确切的记载,本文对厉王—幽王及武王—夷王两个时期的纪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汉文帝后六年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守棘门,本身矛盾纷纭。实际上,驻守棘门的将军不会是徐厉,因为徐厉在此16年前已经去世;徐厉也不会是祝兹侯,不仅因为一地同时不会封两侯,而且因其封号应是县级的松兹而不是乡级的祝兹;汉文帝后六年驻守棘门的将军应当是松兹康侯徐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