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隐喻的目标域也是隐匿的。主体自洽原则为此类隐喻机制的解读提供了恰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在本质上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各个层面,有语法层面、语篇层面以及语音层面等。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语音隐喻进行语用解读,指出语音隐喻的理解过程是明示—推理的过程,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话语建构的一种方式,话语中的隐喻需要依据语境作出解读,隐喻在话语的构建和理解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承载话语的上下结构。隐喻作为基本的表达方式,分析会话中隐喻的语用含义,呈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对隐喻的语用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隐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解读是一种认知过程,其实质就是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认知语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英语语言学习者应加强隐喻辨认和隐喻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在语文教育中具有的多重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学解读中,由于文学文本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隐喻式的解读成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这对深入挖掘文学文本的内在意蕴和文化价值大有裨益.同时,隐喻可以拓展到教育行为之中,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解教育的视角.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隐喻能力,复兴隐喻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方式与系统功能语法相结合,解读性别在冲突的言语交际行为中使用隐喻的言语手段,实现其人际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徐畔 《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16-2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因此不仅是全日制本科英语专业,也是成人教育英语专业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隐喻承载着文化的变迁和表达。文化的解读正确与否决定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文章在对英语隐喻文化解读与成人教育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进行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一重普遍的现象。传统上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本身是作为添加在语言之上的装饰而存在的,因此隐喻在修辞学中的功能要服从于修辞的总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不但有修辞功能,还具有语言学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文拟以张爱玲《传奇》中出现的隐喻为例,从隐喻功能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感受外部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无处不在。本文从中英认知差异的角度对隐喻翻译作了阐述和解读,并以身体部位的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翻译当中共有隐喻的翻译方法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部分不同的隐喻和完全不同的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此提高隐喻翻译的文化语用价值,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语言学家的眼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在 Lakoff &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旨在说明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广泛流传有赖于隐喻的大量确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被频繁使用。读者根据主题自洽原则,正确解读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隐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激活和联想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过程,并指出在此过程中突显、激活、联想与隐喻相似性的重要性及其关系,其中相似性是隐喻解读的基础,突显是隐喻解读的基础之基础,而激活则是隐喻解读的触发机制,联想是连接激活和相似性的纽带。最后,本文进一步揭示了隐喻本质上是四者的一个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而经济新闻是了解和反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本文以《经济日报》2012年1月至6月每周一的新闻标题为语料,以概念隐喻中的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为理论框架,用方位隐喻、战争隐喻、容器隐喻和人体隐喻对《经济日报》中的经济新闻标题进行了认知分析。结果发现在975条经济新闻标题中概念隐喻131条,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占隐喻比例相当,约45%,结构隐喻最少,占11%。经济新闻标题多用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比较少用战争隐喻。希望为新闻标题制作者提供更多的标题编辑思路,为新闻读者提供另一种解读经济新闻标题的方法,提高对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解读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足球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梳理隐喻运用中"源领域"的多元化倾向,为读者更好地解读和品鉴足球新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语音隐喻指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语音层面进行的联想/映射。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对语音隐喻进行了语用解读: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明示-推理过程,它必然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广告是商家与广告受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语言学家们也从各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研究。名物化隐喻作为语法隐喻最有力的工具为我们解读英文广告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旨在探究广告英语中名物化隐喻的特点及其如何实现广告语的可信度及其劝诱功能,运用名物化隐喻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读、翻译、设计英文广告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隐喻及意义的成功解读,需要受喻者与施喻者的视阈融合.从施喻者的隐喻构建到受喻者的隐喻解读,存在一个视角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语境、人生经验、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理解力和感悟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正确解读、错误解读、零解读、多种解读和故意曲解五种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现象、一种文化—心理过程、一种精神交往的艺术是难以用精确的概念加以认知与表征的。教育隐喻不仅是人们认知教育活动的重要思维工具,更是教育叙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教育隐喻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教育隐喻的生成背景,同时可以了解教育隐喻创生个体的教育理解与教育信念,为研究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尹枫 《文教资料》2009,(33):38-3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擅于抒情的宋词中描写“愁”的诗句来解读宋词中“愁”的隐喻概念。这些隐喻一方面表明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宋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