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句,中学课本对“阡陌”的注释是:“本指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粗读原文,会觉得这种解释是合理的:陈涉领导农民起义,因此说他从田野中倔起。但细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中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之句。“箕畚”,教材注释为:“簸箕,一种用竹蔑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注释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簸箕”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义项:①用来盛东西和簸粮食的器具;②用来簸粮食的器具。第一个义项通行于北方,第二个义项通行于南方。“簸箕”在北方兼有盛和簸的功能,用途较广;南方却只能簸或晒粮食,至于盛东西,则有专门的器具———撮箕。可见,“簸箕”在不同地区所指对象不同,词义有别。这就是南方同学不理解教材注释的原因。《列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先秦时期,古汉语除少数双…  相似文献   

4.
"仟眠"一词最早应该出现于《楚辞》。"仟"字最早可能出现于汉代,"仟"作"阡"亦可,"仟眠"通作"阡眠"。其中的"仟"、"阡"是指田间的小路,泛指田野。这二词的本意是"田广远",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又被引申为包括田地、草木等在内的事物向远处延伸、蔓延之意。  相似文献   

5.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殆”一词,《辞海》和《古代汉语词典》中都有三种释义:一为“危险”,二为“疑惑”,三为“懈怠”。课文下的注释及教师用书都取第一义项,“有害”义是“危险”义的引  相似文献   

6.
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可以说是千古绝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三单元选入了本词。我在教学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解释有失偏颇。教材第61页注释④犤··只是朱颜改犦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是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查《辞海》对“朱颜”一词有这样的解释:1.指女子美好的容颜。①《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②李白《南都行》“丽华秀玉色,··汝女娇朱颜。”2.指青春壮健的颜色。①李端《长安书事寄卢纶》诗:“··勿以朱颜好,而忘…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五蠹》中有“股无 ,胫不生毛”之句 ,其中“”的字义 ,不同的工具书以及教材对它的注解皆不相同。请看 :① 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腿上的毛” ;②《辞海》为“白肉”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注释为“大腿上的肉” ;④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为“大腿上的毛” ;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身上的细毛” ;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大腿上的肌肉”……将以上注释集中起来分析 ,不难发现“”的字义主要分两类 :一类与“肉”有关 ;一类与“毛”有关。与“肉”有关的义项基本源于唐成…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带”作动词时,有以下几个义项:①随身拿着;携带。②捎带着做某事。③呈现;含有。④连着;附带。⑤引导;领。⑥带动,使动起来;引导。可以看出,“项带银圈”中“带”没有这几个义项。如果确要定为“随身拿着”或是“携带”的话,那么为什么用“戴项链”而不用“带项链”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戴”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  相似文献   

9.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这样一句:“然而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教材编者给“造化”作了如此不能再短的串项注释:“指自然界。”这一注释是极其不妥的。就词语知识而言,“造化”本身包括两个内涵相去很远的义项。这在好几种不同的词典中都有大致相近的解说。其中以《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得最为简明具体,特抄录于后。“造化:①zàohuà<书>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界;②zào·hua 福气,运气(迷信)。”据此不难看出,这个词语两个不同义项的读音、意义和应用,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石壕吏》首句“暮投石壕村”中的“投”字,中学教材注释为“投宿”,笔者以为不妥。遍检《辞海》《辞源》,“投”没有“投宿”这样的义项, “宿”其实是注释者从诗文的叙事中推知诗人当晚曾留宿石壕村而强加上去的,属于增字解经,对“投”是什么意思并未说清。我们细读此诗,不难看出位于全诗首尾的“暮投石壕村”和“天明登前途”两句是  相似文献   

12.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13.
初二册语文教材《周处》中的“年已蹉跎”,课本注释为:“年龄已经太大。蹉跎,这里是过时的意思。”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蹉跎”的含义是什么呢?《辞海·语词分册》第二义项为:“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并列举二例:《晋书·周处传》:“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诗:“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可见,“蹉跎”释成“光阴虚度”为妥。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15.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而写的著名杂文.文章赞扬她们的崇高精神,揭露和抨击中外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卑劣的罪行,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激励后人继续奋斗.讲读程序:一、了解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注释,如66页注释①、③、④,67页注释④,69页注释①、②、⑤,70页注释①,71页注释①、②等。并要求作综合整理,口头介绍“女师大事件”,写出“三·一八惨案的始末。  相似文献   

16.
“可使报秦者”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课本对其作的注释值的商榷.可,本义指附在骨头上的肉,本义已经消失,假借为虚词,意为可以、能够,助动词,杨树达《词诠》给“可”列了三个义项,其第①义项为“助动词”,例句之一就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可,谓‘可以’也”.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译作“能”.可见,“可使报秦者”的“可”与“可以”,不  相似文献   

17.
老九同志在《〈语文知识〉语病拾零》(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一文中,认为“坦露”一词使用不当,应为“袒露”。(第40页)笔者以为“坦露”不误。首先,《汉语大词典》既收了“袒露”,也收了“坦露”。“袒露”有三个义项:①脱下上衣,露出身体。②暴露,  相似文献   

18.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20.
释“X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同形同音的语素“才1”“才2”,都可以作为词根构成“X才”式合成词。“才1”有两个义项:①才能:②有才能的人。由义项①构成的“X才”有:辩才:辩论的才能。不才:<书>没有才能,常用作“我”的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