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成才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通过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运用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应加强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制定相应的信息素养标准,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联合图书馆、教师、计算机中心等多种力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不强,特别是关注专业信息意识不够;信息知识素养较为匮乏;信息检索能力普遍较低。今后应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对教师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完整的信息教育体系和建构科学的信息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上的不足,应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并加强与其他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及教育和体育事业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信息行为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影响人们的信息行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浙江省高师体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信息意识不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和专科学生。学校应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信息素养系列课程,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本科低年级和专科学生的信息意识教育,提高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5.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有必要加强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主要培 养单位在读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 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对他们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详细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 了相应提升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信息素养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信息素养培养是体育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以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体育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体育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对培养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为培养提高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信息素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促进我国体育院校的体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等六所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和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看法等五个方面,找出北京体育大学等六所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在接受媒介信息、使用媒介、评价媒介等方面缺陷和不足,并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提高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河北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较为传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很大;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缺乏。针对以上情况并结合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政府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应及早制订人生发展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强化自身素质。旨在促进河北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好就业。  相似文献   

9.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进行客观审视,对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原则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是重多元课程设置,轻专业内涵建设;重知识内容传授,轻教学能力培育;重专业技术教学,轻人文素养形成。结合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确立了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三结合”原则,即:“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的结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构建了“分段式”的培养目标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分段式”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基本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实施路径: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旨在使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专业发展和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竞争中凸显其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教师的职业准入也将随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更加严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体育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相对偏低,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有待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亟需提升;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与“基本能力”较为薄弱,相应的培育方式有待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设置“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强化学生运动技术与专项技能的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建立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育;设置“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模块,完善学生专业“人文素养”与“基本能力”的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和文献资料等综合分析,对目前广东市级体校在校生与注册运动员;文化教师;使用教材;文化课考试成绩等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广东青少年文化教育在转型发展中要加强对《实施意见》落实的督查;加快体校办学基础建设;加强文化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尽快研制适合体校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教材等,切实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运用课程论和体育信息学的观点,采用文献法、系统构建法和实证法,从有效教学基本原理入手,阐述文献检索课发展近30年来形成的有效教学模式,并以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课程及教学为例,探析"认知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组织、实施管理与效果评价,从而为体育文献检索课程的实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现场观察法,对广东省第二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特色和比赛成绩进行专业解读,旨照顾众多没有机会参赛的专业学生和专业指导老师、学习了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和比赛整体的概况,更好强化促进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促进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基本功大赛平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颁布是引领美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培养高质量职前体育教师的重要保障。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美国2001版、2008版、2017 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为研究对象,从标准制定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演变特征及影响等4个方面进行解析,提出培养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启示。研究发现,《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演变的特征表现为愈发重视将教学过程视作有机整体;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细化评价职前体育教师的依据;日益彰显反思性教学策略。受标准变化影响,美国各州体育教育专业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教育的推广以及注重综合性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开发。启示:重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信息素养;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提倡反思性教学以推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秀珍 《职大学报》2012,(4):108-112,124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针对潍坊市、淄博市等地区部分中职学校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作者运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法,共抽取出五个影响教师信息素养的主因子,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因子;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因子;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设计因子;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与信息意识因子;信息道德因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分析快乐体操的价值与发展的局限,提出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快乐体操对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培育价值明显;但存在内容不完善、器材缺乏多样化、育人价值体现不足等发展局限;需要以深化内涵为基础,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丰富器材为突破口,以完善评价体系保障的多维度创新;研究以快乐体操滚翻类动作教学辅助器材创新为例,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为研究主体,梳理国内外休闲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史;从我国政策及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通过统计2015和2016年全国本科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招生数量,调查访问国内14所体育专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情况,并结合文献计量学了解我国关于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基础和现状;全面分析研究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立足点;为政府和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