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泉州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丰厚的闽南文化。林华东教授《泉州方言研究》就泉州方言作了深入的源流考察和理论阐释,在泉州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特点探索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系统分析,对语言的生存和流播以及泉州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作了富有见地的探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有-无"句在闽南方言口语中很常用。"有"和"无"分别作为助词、形容词和语气词,在不同句型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同时它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这种联系在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中保留得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4.
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笔者开展了惠安方言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惠安方言文化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独特。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被誉为"语言的活化石"的闽南(惠安)方言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本文结合实践,从惠安方言文化概述、开发策略与利用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惠安闽南语方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5.
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是“口传的”、“地域性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方言口语形态流传的故事、歌谣、谚语、固定语等,是族群的集体记忆、历史的活化石、民俗的“镜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调查、研究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不仅有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而且是对濒临消亡境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唤起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母语教学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6.
闽南方言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类型,但随着普通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方言以及文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强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消亡的现象。基于此,想要让闽南方言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在小学语文地方课程中融入闽南方言与文化,凸显出其文化体系在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方朦 《教师》2020,(3):124-125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创新沉淀与累积的区域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闽南人民的智慧结晶。根据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第一中心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将闽南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不仅能够让幼儿萌发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心智发展,还有助于闽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章作者所在幼儿园以闽南文化为蓝本,充分挖掘并把握闽南文化的精髓与教育价值,对闽南文化融入幼儿课程建设、环境创设以及组织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幼儿在学习闽南文化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庆地区方言作为区域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区域文化符号和活化石,对其保护与传承意义十分重大。然而,纵观安庆地区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得力。因此,对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要以保护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契机,依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积极推行双语教育,让方言文化深入到青少年教育的各个方面,深入到社区和群众身边,树立方言文化自信。还要充分调动地方高校和智库的力量,促进方言保护与传承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常态化。要搭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顺风车,积极推动安庆地区方言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泉州南音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从泉州南音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承价值,进而从学校教育、官方南音社团和民间南音社团三方面提出泉州南音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构成的,民族文化以各地方文化为载体,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悠久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闽南文化是闽南人的文化符号,是闽南人的文化收藏,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亲情的共同文化因素.品社学科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课程的成长点、时代的切入点和儿童的关注点,把闽南文化融人学科教学中,保护、传承、发展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优秀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深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基于学校所在地拥有的浙江省慈溪市级《酱油、米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挥当地三原色德育品牌优势,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特征,是学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辰河高腔文化艺术适宜地融入学校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辰河高腔保护、传承与发展,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4.
闽南族群源于中原,成于闽南,走向世界。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和"、"礼"、"义"、"易",打造"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包容力、统合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我们常州是一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有着许多的非遗文化项目,促进常州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鄂南方言极具特色和个性。鄂南源远流长,传承鄂南历史文化的鄂南方言具有历史的悠久性;鄂南古属楚地,鄂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鄂南地处湘鄂赣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鄂南方言具有明显的多元性。鄂南方言以其自身的特色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及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根据泉州当地闽南文化资源,从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渗透闽南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究,效果明显,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姜冰 《学周刊C版》2019,(21):122-122
口头传统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当前快餐化、碎片化和功利化的文化背景下,日益式微几乎是必然的。但作为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区域文明,弘扬与传承是当有的选择。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口头传统,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如何充分考虑传统的口头文化与当代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课外的传统文化与课内的语文学习相结合,细致规划,实现口头传统的校本化、课程化;同时,充分利用研学实践、研学旅行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应当是突破闽南口头传统传承困局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