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摘要:对当前诸多参与“抢人大战”城市间引发有关房价与人才引进综合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运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评估了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发现为:第一,全国范围内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高门限区间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与全国范围一致但不够显著;第二,中、西部地区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在高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东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出现“拥挤效应”,中、西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效应存在显著正的外部性。研究结论是东部地区“抢人大战”城市短期内应大幅提高科研人才购房补贴以降低人才实际购房成本,长远来看应积极参与“抢业大战”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中、西部地区各城市应抓住参与“抢人大战”的战略契机,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显著正的外部性倍速集聚人才。  相似文献   

2.
孙文浩  张杰 《科学学研究》2020,38(9):1559-1569
摘要:高级科研人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然而中美贸易战何以影响制造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却是鲜有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利用2008年-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并结合中国政府实施的技术引进鼓励政策文件构建工具变量,研究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究竟对中国制造企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具有何种影响效应。主要发现为:第一,对外技术引进下降有利于C_Min、C_Mid型制造企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第二,对外技术引进下降对B_Max型制造企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具有抑制作用;第三,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对“抢人大战”城市集聚高级科研人才提供了战略契机。本文为中国各级政府妥善处置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以及为“抢人大战”城市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经验数据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玄  冉光和  陈科 《科研管理》2020,41(5):259-268
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区域内部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中国省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 考察期内中国省域金融集聚度大致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2)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高,对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其“涓流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低,不能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且其“极化效应”可能阻碍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3)东、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研发,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还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21,(2):7-13
在理论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对创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18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测算综合指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基础设施、人才集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城市基础设施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创新,而且通过人才集聚间接影响创新,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2.2%,且东、中、西部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各类样本城市基础设施对创新的门限效应各不相同,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全样本和东、中部基础设施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呈先上升后下降规律,西部具有边际效益递增规律。  相似文献   

5.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贺勇  廖诺  张紫君 《科研管理》2019,40(11):247-256
构建“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T-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测算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计算1990-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资本水平;然后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采用聚类算法构建“人才集聚度-人才资本贡献率”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区域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人才集聚水平最高,其平均集聚度达到22.31%,青海省人才集聚度最低,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仅为0.51%;人才集聚水平不同,其区域的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等九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超过35%,宁夏等八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低于10%;总体而言,人才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具有严格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翁清雄  胡蓓 《科研管理》2009,30(1):182-192
摘要:本文分析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采用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和检验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的结构模型。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员工的流动存在成长效应,流动将促进员工成长性提高具有统计意义;(2)“员工流动成长效应”是个并列的七因子结构,这七个因子包括人岗匹配、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自我认知、工作业绩和报酬水平;(3)本研究编制的“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8.
王鹏  吴思霖 《科学学研究》2019,37(6):996-1005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高技术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研发投入是高新区集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非线性的门限回归模型,探讨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影响的门限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对门限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本投入除了受到自身门限的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减小的抑制作用外,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呈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研发人员投入受自身门限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才规模比人才质量对高新区集聚发展更有利。在对门限效应异质性进行分析时发现,仅在高校科研水平较高地区才具有门限效应,高校科研水平较低地区的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国家在制定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时应当综合考虑高新区集聚发展水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差异,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因地制宜地引导高新区的研发活动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与分析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分别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因变量,以区位熵计算出来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干预这3个控制变量,实证检验了2003—2015年期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金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高级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高级化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高级化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合理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产业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资本集聚对产业合理化有显著阻碍作用。而3个控制变量中,除了政府干预,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总结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伟娜  徐勇 《软科学》2014,(5):5-10
采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技术效率也呈倒U型,科技投资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差异性。政府应针对各区域制造业集聚发展阶段及特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2015年中国企业与大学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的跨区域论文合作数据,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元在构建中国跨区域“产-学”科学合作网络的基础上,探究了“产-学”知识生产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为了确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亲近中心性和集聚特征越明显,相应区域的创新绩效越突出;而结构洞与城市中心度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绩效的影响因区域经济、社会与制度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的相应政策意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艳 《科研管理》2010,31(1):134-146
摘要: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视角,构建了高校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教学与科研绩效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我国69家高校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检验了涵盖高校内外部社会网络的高校社会资本三维度的测量模型是可行有效的;证实了组织创新在高校社会资本影响教学与科研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解析了内、外部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对教学与科研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的效应差异及其交互作用。找到了高校关系维社会资本会对组织创新产生负效应的路径,论证了“强关系”和“过度信任”会产生负作用;但是综合高校内、外部社会资本各维度水平的交互总效应,它们对教学与科研绩效水平、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仍然是正向显著的。同时,本文也考察了“学校属性”、“办学历史”、“211工程”、“985工程”、“地理区域”作为控制变量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实证研究了典型行业的人才集聚度对贡献率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人才集聚程度越显著,对产业的贡献率就越高;人才集聚的子效应对产业贡献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对于产业贡献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构建人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和环境机制对提升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吴昌南  张云 《科研管理》2020,41(8):258-267
“大学扩招”会使人才培养投入增加而挤占大学对科研的投入,进而抑制大学的科研创新效率吗?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大学扩招”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大学扩招”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同时引起了师资队伍规模的壮大和师资质量的提升,并使国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了创新效率。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大学招生规模的均衡增长,以扩招壮大教师队伍规模和提升教师质量,同时继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7.
姜松  孙玉鑫 《科研管理》2020,41(5):32-39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然而囿于对数字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解,社会各界对二者的关系存在诸多争议。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须对数字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效应和特征进行判断,以澄清争议、深化理性决策。立足这一大背景,本文基于我国290个城市截面数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和截面门槛回归方法,实证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总体效应、条件性和阶段特征。研究发现:在总体层面,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为负,已产生“挤出效应”。在条件性方面,不同实体经济水平条件下,数字经济的“挤出效应”存在恒定性,但挤出程度会边际递减。在阶段特征方面,数字经济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跨越临界值前,表现为“促进效应”;跨越临界值后,表现为“挤出效应”。进一步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挤出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促进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5,(12)
构建数理模型揭示了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理论关系,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的影响,并分地区进行了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多样化集聚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增进的主要动力,显著促进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分地区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显著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是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对两大城市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推广先行示范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三个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2-2019年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核密度法等探究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研究得出:①长三角与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分别呈现出“类N”型和“类U”型波动增长趋势,不充分性特征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多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沙漏型”的空间层级特点,而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单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倒金字塔型”的空间层级特点;③两大城市群核密度曲线延展性均由“右拖尾”转变为“收敛”趋势,表明两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中心极化现象得到逐年改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0.
陈琢  杨振兵 《科研管理》2020,41(3):247-255
“重理轻文”是长期以来积攒的科研弊病,那么从科研技术效率的角度来看是否如此呢?本文以2009-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高校科研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高校理工农医类与人文社科类科研技术效率进行测算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理工农医类的科研技术效率要明显高于人文社科类,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初始拥有较多科研资源的东部地区理工农医类与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技术效率均较高,但后期被中西部地区赶超;不同省市的科研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少数省市依然存在“重理轻文”科研观念。因此,合理配置不同地域科研资源,实现不同学科的均衡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科研领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