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这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文化环境的变化促使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德赛精神,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为德赛精神的具体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二者之间存在着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2.
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冲击,中国学者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者,杜亚泉采取了独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揭示了科学的地域性,以及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百味书屋     
《科学中国人》2009,(12):37-37
世纪之梦:中国人民对民主与科学的百年追求——山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觉醒的新阶段,是长期以来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冲突的一次集中爆发。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运用的批判武器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与分析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主要的科学文化传播模式,旨在理解不同国家背景下的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的发展态势,为推动我国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科技期刊有着重要作用。对科学文化而言,科技期刊是最适宜的传播工具和手段。科技期刊在传播科学文化中不仅涉及如何快速传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传播什么样的文化问题,即如何使传播的内容是科学的,原创的,真实的。这就涉及到有必要研究科技期刊伦理问题。科技期刊伦理涉及论文发表全过程中反映出的伦理问题,及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反映出的伦理问题两个方面。本研究将探讨科技期刊在传播科学文化中的作用及在传播中各种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措施;重点阐述作为科技伦理学分支学科的科技期刊伦理学在传播科学文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防治学术不端提供理论支撑、探讨防治学术不端的方法、研究期刊和论文评价中的伦理问题三方面。特别是后者,尚未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研究表明,符合科技期刊伦理学的传播才能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谈农村图书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必颁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要求,以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村民科学文化水平为己任.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知识文化传播和再生产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文化价值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期刊编辑肩负着弘扬科技成果、传播科技文化、充当和谐社会建设的科技文化使者的神圣文化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应坚守科学价值观,在进行科技文化选择、科技文化传播和科技文化缔构的过程中,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境界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会》2019,(1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文化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转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处理身边事务的思维基础。纵览中国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文化传播的相关论著,可以看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进一步解放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基层科普前沿阵地的科普场馆,必须从做好实体场馆品牌、扩大基层科普宣传效果、提高科普创作能力等方面更新自身定位,助力科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学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江洪 《现代情报》2008,28(4):223-225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固立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科工组织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强我国科研机构的科学文化传播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科学逐渐取代缺失模型成为了主流的科学传播模式,要想在国民科学素养上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英国科学协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协的作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与社会是英国科学协会的发展宗旨。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科学协会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英国科学协会的经验就加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雨婷  朱晖  王瑾琛 《科教文汇》2012,(35):183-184
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培育新文明的摇篮,而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石,更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正如在中国,正是上个世纪初发源于大学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为主题的“五四”运动,推动国家与民族向现代社会迈进.无疑,大学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大学文化必须与之相适应,不断改革与创新,推进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着力分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之状况,剖析其成因,在明确大学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进行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五四运动又赋予“科学”和“民主”新的内涵。这一历史过程与陈独秀的科学观及其演变有密切关系。五四运动百年之后回顾陈独秀的科学观,可以发现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但学界对此的反思多有不足。本文考察了陈独秀科学观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五四运动对陈独秀科学观转变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陈独秀的科学观具有符号化、人格化、政治化的阶段性特征,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科学观在一定意义上形塑了现代中国处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逻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阶段:五四时期、延安时期、文革之前和改革开放之中。本文将围绕这四个阶段概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做法、经验(包括教训)。尊重历史,正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当今如何正确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使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使其持续不断地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程 《科学学研究》2019,37(5):776-780
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受过科学大潮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选择了拥抱“赛先生”,以致科学得以冲破儒学的束缚,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并快速长成参天大树。科学何以能够在中国战胜儒学,赢得胡适所言的“无上尊严的地位”?深入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大潮的特征后发现,之所以民国初期“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主要是因为科学与儒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和宗旨的设定、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明显占有优势。但是,科学与儒学均有各自的社会功用,故既不能以儒学抵制科学,也不能用科学取代儒学。关键在于:任何学术观点都要接受理性的洗礼和事实的检验,科学需要如此,儒学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5.
叶少斌 《科教文汇》2014,(29):119-120
五四前后,在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鞭笞声中,中国的西方戏剧汉译达到了一个高潮,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场域“话剧”。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资本”这一概念为这一时期外国戏剧汉译提供了全新的阐释视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分析了文化与价值的意义、科学研究的文化价值意义,即人类的存在与一定社会的文化及价值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并在价值观念等层次上深刻影响着文化,进而推导出高校科协的文化价值意义:高校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推动科学文化传播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内部群体文化与同类价值意识对科技工作者个体文化人格的形成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在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和创造进行文化融合;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过程中以自身的观念、意识、行为去影响公众。高校科协应构建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价值体系,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set of factors, events and actions of mankind in the social processes dedicated to the production the dissemination, the teaching and the pub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stitut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culture, quite common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hich may be called scientific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intend to present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is area of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a spiral: The Spiral of Scientific Culture. Also, we introduce the term cultural well-being--the kind of comfort, other than the social well-being, which has to do with society'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echnosciences, involving values and attitudes, habits and information, and presupposing an actively critical participation on the part of that society in the totality of these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8.
郭平 《科教文汇》2014,(22):139-141
从晚清中华民族为了救亡与生存的不断抗争,到如今迈向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先后掀起了数次带有民众启蒙性质的“阅读革命”。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在历次“阅读革命”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北京在近代中国新文化语境下的“阅读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表现,对于促进当今北京地区的阅读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增强居民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爱读书勤学习的良好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要实现落地生根,需要长期不懈地进行企业文化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中,企业面临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等多重障碍。这些障碍导致了企业文化内部传播不畅,给企业文化生根带来极大困难。只有克服这些传播障碍,才能顺利实现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才能在企业内部真正实施文化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员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