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有人问你:"你是中国人吗?"你一定会用手摸摸他的额头,看他是否发烧说胡话了。实际上,"中国人"是一个时间概念,因为谁是纯粹的中国人是很难说的。十多万年前,在"中国"这块地方生活的是中华古猿人。后来非洲古人类来了,经过几万年的进化、融合,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各代,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又迁来了,后来还有古罗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人",所以"中国人"是一个大杂烩。  相似文献   

2.
<正>天边最美的,莫过于那引起人无限向往与遐思的七彩虹桥。但是,对于那些因眼睛患病而失去视力的人,那美丽的彩虹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北京医院的戴虹主任,就是想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为更多的眼病患者打开彩虹般的美丽世界。做中国最好的眼科医生"你这种是黄斑变性,国内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根治方法,我建议你还是去北京医院找戴虹教授,他是治疗黄斑变性国内最前沿的专家。"一位医生正和病人交流。这位医生推荐的戴虹教授,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戴虹现任卫生部  相似文献   

3.
<正>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传入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等。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词语;而"炉火纯青",则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  相似文献   

4.
<正>"估计10年之内,中国人登月就不再是凄美的神话,而能变成真正的现实。"2014年5月12日,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江苏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的"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江苏行"启动仪式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透露了这个消息。探月究竟有什么用、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嫦娥三号"和"玉兔号"的现状如何、"嫦娥四号""嫦  相似文献   

5.
正脸膛黑里透红,身材高大魁梧,声音洪亮有力,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像一位久坐实验室搞研究、在黑板前激扬文字的教师。他有着很多称呼:"院士""副校长""教授""专家""老师"……众多称呼中,李天来最自豪也最喜欢的是"老师"。工作30多年来,李天来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他人在哪儿,哪儿就是他育人的课堂。他始终认为,"一流大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和颁奖,总会一轮又一轮地刺激中国人的"诺奖神经"近似打摆子似地一次次振奋。特别是当某某国际科学界"权威人士"说,中国人离获得这个奖项不远了的时候,国人便越发地关注有关这个奖项的每一个细节:获奖者如何得知自己"中彩"的消息;他或她的第一反应;今年的奖金是多少,折合成  相似文献   

7.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0年前,美国大洋彼岸传来的那一声质疑,就像是一根卡在喉咙里鱼刺,牢牢地刺激着中国人向来不服输的神经;20年后,中国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中国用自已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自忆养活自已。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许多奋战在中国作物育种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让我们走近茹振钢——  相似文献   

8.
一位美国学者发现,中国人学外语是把它奉为学问,他们拥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足以令英美人吃惊,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让世界一流的语言专家瞠目结舌。但最让人遗憾的是,成堆的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中,竟然很难找出一两个足以充当英语口语翻译的实用人才,说明太多的人学的是"哑巴英语"。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简介:张会明,现任北京宗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建筑师。兼任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时代楼盘》杂志专家顾问。他潜心于产业地产设计领域近20年,在产业地产设计以及商业定位策划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是中国当代著名年轻建筑师之一。他主创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国家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导航塔台""德国SAP中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属于中国人的荣耀少不了"科学中国人"。这一年,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的获得者——屠呦呦女士,成为中国本土科学家中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第一人。这位一生习惯了朴素、低调的科学家最后将荣誉归功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胜利";这一年,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授予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这位1961年出生的中药学专家用他半个多世纪的丰富人生证明了中医药学的渊源和博大,且利用手中的现代科学利器将这一古老学科发扬光大,从而催发出新的生命力。追踪觅源,以史为鉴,创新制药。让我们走近年度人物曹晖。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医生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医生;医生对一个病人认真负责并不难,难的是对每一个病人都认真负责;一个人要学点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日积月累,永不停息;做医生要保住自己的"安全"并不难,难的是为了病人安全而抛弃自己的安全。而周联生就是这样一位愿置自己于各种"危难"情况的好人、好医生,在从事近30年的神经内科医生以来,他不畏艰难困苦让无数脑梗塞、脑血栓、中风等病人重燃生命之火,用仁心仁术成就了一代仁医。今天,让我们走近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市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正>"嘟嘟嘟",QQ上的一个头像在闪动。"干嘛呢?""没干嘛,随便看看。""今天我看见一个人很像你。""呵呵。""个头也和你差不多。""呵呵。""你怎么能这么伤人?!""???""呵呵"一词由来已久,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可算是历朝历代文人中爱用"呵呵"的典范之一。他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书信中,写了一番劝诫朋友的话,在话的末尾竟然不忘加上一个"呵呵"来缓和语气。之后,在写给学生苏轼的信中,他又多次使用"呵呵",以此表达与爱徒的亲近。  相似文献   

13.
一个工作于巴黎的中国人在街头碰见一个陌生人.陌生人手里拿着本书,很犹豫的样子.中国人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他说:"是的,请你告诉我某某饭店所在的方向?"中国人也不知道,只好说抱歉.但他们就此攀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正11月12日,中国空军官方微博"空军发布"贴出了一条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证实当天空军歼-10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余旭代号"金孔雀",是我国首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也是全国仅有的几名具备表演机飞行资格的女飞行员之一。这些年来,"蓝天使""雷鸟""勇士"等国外著名飞行表演队也不乏训练中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中国航空专家王亚男说,特技飞行表演被世界公认为是"在刀尖上跳舞",即便是在日常训练  相似文献   

15.
一个能思考的人,是力量无边的人;他不仅善于奇思妙想,而且力求将理论付诸实验,在光学光子研究的道路上,他注定成就今天的不凡,注定开创明天的灿烂。——2011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授予刘大禾的颁奖词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  相似文献   

16.
赖怡静 《科教文汇》2012,(21):195-19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向,乱象丛生。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动因,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5日,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科学中国人创新论坛暨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他是‘草根企业家’的代表,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乡间赤脚医生起步,到声名远播的世界治秃专家……"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声音里,整个会场的目光都集中到颁奖台中央的一个神采奕奕的身影上,他就是北京章光101集团董事长赵章光。  相似文献   

19.
<正>曾经,他是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一名在田间地头奔走的赤脚医生;现在,他是一位已经成功完成千例开颅手术的脑神经外科医生,一位卓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一位励志图新的大学校长。他还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虫""中国第一鸣虫""中国第一斗虫"……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听其鸣,观其斗,小小的蟋蟀让中国人喜爱了足有两三千年之久,而且这种喜爱还在继续着. 蟋蟀有很多俗名,北方人叫它"蛐蛐儿",南方人则称它为"赚织",另外还有"促织""趋织""趣织""络纬""促机""梭鸡""趋趋""纺绩""蛩""蛩虫""吟蛩""秋蛩""吟秋""秋虫""寒虫""暗虫""斗蟋""斗鸡""王孙""将军虫"等数不清的异名.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名字是根据蟋蟀的形态来起的,有些是根据它所代表的季节起的,有些则是根据它发声和打斗的特点起的.可见人们对蟋蟀熟悉和喜爱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