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京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已有多年探索经验,并且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回国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北京的研发机构重点在发展基础研究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并且是探索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新型管理机制、新型成果转化模式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吸引和培养国际一流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对其评价不能套用目前对传统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目的性,从科研投入、创新产出质量、成果转化、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人才集聚和培养六个方面,构建三层次多指标评价体系,提出评价指标的操作建议,试图为政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益相关者合作和数据价值链形成二维视角对科技数据类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建构与之匹配的绩效评估框架,且以上海数据中心为例进行分析,提炼关键绩效领域并建构具体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以期为该类机构未来运行管理和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熊则见  杨敏  赵雯 《科研管理》2011,32(10):36-45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对69篇研究高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词频最高的十个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技术”、“有效的项目团队”、“良好的沟通与反馈”、“用户/客户参与”、“有效资源配置”、“有能力的管理者”、“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强力有效的经营能力控制”、“简单和柔性的流程”和“明确的目标/长远目标”。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历年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论文逐一分析了高科技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变迁及背后的原因,有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评价的关键难点在于既确保财政支出绩效目标达成又准确把握机构不同阶段发展实际。为破解上述难题,设计一套涵盖技术创新类、成果转化类、产业培育类、综合发展类新型研发机构,以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培育能力为基本维度的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引入正态分布概率模型确立固定参照数,采用绝对百分比计算指标得分系数的计分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平台绩效评估实操样本。通过A市进入发展期的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实证,证明该指标体系和考核测算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戴亦舒  晏梦灵  董小英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68-2076
该研究致力于探究国家政策和企业实践在数字化创新中的关系。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172家中国企业的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量化研究验证国家政策的引导如何通过资源集成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绩效,对“企业对政策的关注”、“资源集成能力”、“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证明企业对政策的关注通过影响资源集成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7.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毛荐其  孙静林  刘娜 《科研管理》2016,37(12):19-27
储能技术是指引人们走向绿色清洁低碳新未来的关键一环。为了全面了解并定位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方法,从多维度和长时间跨度的视角综合测度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能力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科学产出呈现显着增长;美国的科学产出与科学影响力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科学产出位居榜首,但其科学影响力却相对不足;美国一直占据跨国家/地区科学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逐渐成为合作网络的重要成员;“相变储能”、“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等是储能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研发“加速化陷阱”理论,利用111家中国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的申请数据以及2001-2006年的财务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专利产出与后续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与主营业务利润的关系,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都表现为“倒U型”,表明过高水平的专利产出不但无法进一步改善企业绩效,反而会降低企业绩效,即专利研发中的“加速化陷阱”现象是存在的。本研究对于促进企业正确制定专利研发计划,提高研发活动的产出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鹏  吴思霖 《科学学研究》2019,37(6):996-1005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高技术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研发投入是高新区集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非线性的门限回归模型,探讨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影响的门限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对门限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本投入除了受到自身门限的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减小的抑制作用外,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呈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研发人员投入受自身门限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才规模比人才质量对高新区集聚发展更有利。在对门限效应异质性进行分析时发现,仅在高校科研水平较高地区才具有门限效应,高校科研水平较低地区的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国家在制定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时应当综合考虑高新区集聚发展水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差异,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因地制宜地引导高新区的研发活动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转制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机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大体相当,但在投入产出方面这两类机构却存在较大差异: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方面,外资研发机构的人员劳务费的支出高于转制研发机构,而在固定资产购建方面则正好相反;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外资研发机构在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要多于转制研发机构,而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的产出,转制研发机构则远远高于外资研发机构。两类机构科技投入产出的差异对于促进转制研发机构健康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祝影 《科研管理》2013,34(1):147-153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31家外资研发机构、18个相关指标构成的原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投资主体研发实力、机构自身研发条件和当地贡献度是影响外资研发机构综合表现的三个主因子,根据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可将样本机构划分为综合实力型、综合潜力型、当地贡献型、主体优势型、自身优势型五种主要类型,基本上反映出不同机构的总体情况及其优劣所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在华外资研发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3.
吴建南  徐萌萌  赵志华  张炜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472-1478
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美两国研发经费的比较,本文对90年代至今中美两国研发经费投入进行再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有较大变化,但在投入结构与投入主体方面却并未改变:美国依然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似乎并非如此;美国主要是联邦政府在支持研发,我国地方政府的研发投入不仅与中央政府相当,而且上升趋势明显;美国研发投入基于市场失灵理论,而我国则似乎更多的是基于“重视”。在公共财政投入绩效日益为各界关注的情况下,建议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投入理论;在稳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完善科研统计的条件下,尽快优化调整研发投入结构、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进一步探索地方政府研发投入的适宜规模,考虑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入。  相似文献   

14.
李凡  代永玮  张迪 《科研管理》2022,43(3):125-133
    创新绩效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本构建了内部知识创造系统、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框架,但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并没有包含企业出口要素。本文尝试以中国20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外部知识获取系统中纳入出口要素,拓展构建了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发现吸收能力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还在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出口活动与吸收能力之间同时存在“自我选择”与“出口学习”效应;研发合作、吸收能力与出口活动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外投资增速超过外商FDI增速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中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俨然跃升为国际投资的新话题。然而已有对新兴市场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关注集中在东道国因素,忽略了新兴市场特定制度下的母国公司特点。本文立足母国企业层面,采用中国46家海外研发机构调研数据检验了资源对企业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国情境下,企业实力越强(即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越丰富),越倾向于选择自建研发机构。同时政治关联对技术资源产生替代作用,负向调节技术资源与进入模式的关系。本文的价值体现在:理论上丰富了"资源—战略"理论的已有边界和应用条件,实践上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完成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对机构间合作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基于获奖项目完成机构的署名顺序构建项目和机构的向量矩阵,然后计算机构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并归一化处理得到机构相关性矩阵,从而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机构合作网络的凝聚子群算法发掘其中存在的科研团队并分析其合作模式。以我国某市科技进步奖获奖信息为测试数据,构建获奖项目完成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和验证,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宏观科研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余秀江  胡冬生  何新闻  王宣喻 《软科学》2010,24(8):11-16,20
运用SVAR技术建立SVAR⑶模型,探讨我国技术创新、R&D、科研人员和"市场换技术"制度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研究发现:除了R&D、科研人员之外,"FDI制度"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资源。短期内"FDI制度"通过市场替代机制改变了R&D、科研人员投入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内资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的短期行为,抑制了自主创新,但长期内"FDI制度"带来的外资竞争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R&D两者互为因果、自我加强,科研成果对科研人员的反向激励和拉动作用不明显,"FDI制度"促进了R&D投入;技术创新的规模报酬递减,R&D是技术创新持续增长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以全球研发顶尖企业和中国大中型企业为对比样本组,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分行业检测全球研发顶尖企业和中国大中型企业的R&D投资与销售业绩的贡献。同时比较其他资本投资、人力投资的贡献;结果表明,全球研发顶尖企业的R&D投资对销售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对销售业绩的贡献明显大于其他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中国企业的R&D投资对销售业绩的贡献明显小于劳动力投入;R&D对销售业绩的贡献在行业间存在显著差异,高科技行业显著高于低科技行业。  相似文献   

19.
政府RD投入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运用零膨胀模型研究了政府RD投入对2008-2011年上海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远远大于其对企业自身科研投入的挤出效应; 2)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中低的政府资助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最为显著; 3)企业所有制不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政府RD投入率虽然较高,但是对其企业的创新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于非国有企业,适当的政府RD投入会促进企业创新,其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最优政府资助率为中高投入率,有限公司最优为低投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